第六十四章 慎終如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周·楚墓簡老子
老子甲
“無”皆為“亡”,“故”皆為“古”,“欲”皆為“谷”,“泮“為”畔“,”微“為“幾”,“散”為“?”,“為之于未有”為“為之于其亡有”,“治之于未亂”為“纟司之于其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層之臺 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句大多缺失,“執者失之”為“執之者遠之”,“民之從事 常于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為“臨事之紀 誓冬女始此亡敗事矣”,“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為“是古圣人能尃萬勿之自肰而弗能為道 亙亡為也”。余皆虛詞或疑為通假。
老子丙
此段大量缺失?!肮省苯詾椤肮拧保皥陶呤е睘椤皥陶哌h之”, “民之從事 常于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為“……慎終若始 則亡敗事喜 人之敗也亙于其 且成也敗之”,“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為“是以能?萬勿之自肰而弗敢為”。余皆虛詞或疑為通假。
漢·帛書老子
“無”皆為“無”,“其”皆為“亓”,“持”為“寺”,失“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亂”句,“毫末”為“毫未”,“累土”為“贏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百仁之高 臺於足下”,“常于幾成”為“恒于亓成事”。余皆虛詞或疑為通假。
唐·傅奕校定 道德經古本篇
“泮”為“判”,“毫末”為“豪末”,余皆虛詞。
漢·河上公注
“泮”為“破”,“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為”圣人無為故無敗”。
魏·王弼注
“泮”為“破”,“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為”圣人無為故無敗”。
第六十五章 常知稽式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漢·帛書老子
“智”皆為“知”,“治”皆為“知”,“其”皆為“亓”,“國”皆為“邦”,“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為“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睘椤暗隆?,“?!睘椤昂恪保爸^”為“胃”,余皆虛詞或疑為通假。
唐·傅奕校定 道德經古本篇
“智”皆為“知”,“智多”為“多知”,“知此兩者”為“常知此兩者”,“常知稽式”為“能知稽式”,“然后乃至大順”為“乃復至於大順”。余皆虛詞。
漢·河上公注
“故以智治國”為“以智治國”,“ 稽式”皆為“楷式”,“然后乃至大順”為“乃至於大順”。
魏·王弼注
“然后乃至大順”為“乃至於大順”。
第六十六章 不爭之爭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周·楚墓簡老子
“百谷”皆為“百浴”,“以其善下之”為“以其能為百浴下”,“故能為百谷王”為“是以能為百浴王”,“是以圣人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為“圣人之才民前也以身后之 其才民上也 以言下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 處前而民不害”為“其才民下也 民弗厚也 其才民前也 民弗害也”,“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為“天下樂進而弗詀”,“以其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為“以其不靜也 古天下莫能與之靜”。
漢·帛書老子
“百谷”皆為“百浴”,“其”皆為“亓”,“無”皆為“無”,“故能為百谷王”為“是以能為百浴王”,“是以圣人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為“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 必以亓言下之”,“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為“欲先民也 必以亓身后之”,“ 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 處前而民不害”為“故居前而民弗害也 居上而民弗重也”,“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為“天下樂隼而不猒也”, “以其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為“非以其無靜與 故天下莫能與靜”。
唐·傅奕校定 道德經古本篇
“必以言下之”為“必以其言下之”,“ 必以身后之”為“必以其身后之”,“ 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為“是以圣人之處上而民弗重”,“ 處前而民不害”為“處之前而民不害”,“ 以其不爭”為“不以其不爭”。
漢·河上公注
“之所以”為“所以”,“以其善下之”為“以善下之”
魏·王弼注
“之所以”為“所以”
參考文獻:
郭店楚墓竹簡 荊門市博物館 文物出版社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 裘錫圭 中華書局
影印涵芬樓本正統道藏 九州出版社
老子注 河上公 明嘉靖時期顧氏世德堂刊本
道德經王弼注 江都書林青黎閣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