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是:永熙隨筆第897期原創文章)
2023年1月18日,在兼職期間(中途)去上廁所的我,在廁所看到了這么一幕(令我感到毛骨悚然):一位年輕的父親,因為自己的孩子排泄不出大便(蹲廁所的時間應該是挺久的)從而,跟他的孩子歇斯底里說:“你今天是不是要被我挨打?你信不信我今天揍你?真是個沒用的東西!怎么這么不聽話呢?”
其實早在那位父親對他的孩子歇斯底里之前,當我初次聽到那位年輕的父親的語氣后,我已感受到令人壓抑的焦慮、充滿著令人感到窒息的控制欲、充滿著高強度的壓迫感,我就已經感到渾身不對勁,來自內心本能的防御機制立刻提醒我“一定要保護好自己、并照顧好自己的感受;對于那些控制欲強的人,一定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由于這篇文章,是我很久以前寫的,于是,這難免會與我現在的觀點,存在沖突與矛盾)
記得(當時我還聽到):當那位年輕的父親和自己的孩子離開廁所后,那位父親語氣暴躁地跟那個孩子說“別跟著我!走開!我根本不認識你!我不歡迎那些不聽話的小朋友”,喚起“在我讀幼兒園時,那些不好的回憶”:
幼兒園老師經常因為“有些事情我沒有合乎她的意愿/未達到她的期待”,對我說“走開!我不認識你!”還記得當時每次,我都邊哭邊纏著她,每次都令我感到絕望的是:她不僅不領我情,反而還用一種充滿蔑視的態度對待“我的需求/情緒”。在當時我感到很傷心,我覺得:千萬別讓她拋棄我/不喜歡我!她要是拋棄我了,從此我就會變得一無是處了!有關她不喜歡我的原因都是因為我不夠好/不夠懂事聽話,都是我的問題,我怎么如此的糟糕,我真的很討厭自己。
結合“讀幼兒園時噩耗般的回憶”(上一段已經詳細地提過)與“兼職期間在廁所看到的那一幕”(第一段已經詳細地抒寫),這令我再次感到“社會上部分家長、學校老師,有關他們的人性、內心、性格,怎么會如此令自己感到毛骨悚然?!說句實在話:在我面對恐怖分子的時候,比起面對部分家長/老師,真的會感到輕松些。因為:
在社會上,一部分家長/老師,從來都沒有把“自己的孩子/學生”當作“內在/性格有缺陷的人、能力有限的普通人、很渴望被愛與被理解的人”看待、尊重。或許,我還是太過高估“他們的良知與自知之明”,因為在他們的一生中,也許連最基本的界限感“你、我、他”都分不清,或許他們根本沒把“他們自己本身”當作為“人”看待、尊重。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是不可能會愛他人的;那些不懂得把自己當人對待的人,他們更不會懂得:把他人當人看、把他人當作人來對待。畢竟人都是自私的。
雖然恐怖分子持槍,但比起部分家長/老師的語言攻擊(具有強烈、傷人的攻擊性),即使不幸挨了恐怖分子一槍,也總比天天被充滿著極端的語言暴力/人格攻擊傷害內心,要好受許多。即使被恐怖分子打中了之后,會感到很疼痛(在意識麻痹的情況下感到疼痛),或者會直接死去,但是,這也遠遠好過:
活生生地被語言暴力/人格攻擊給氣死(在意識清醒的情況下感到疼痛)忍著劇痛、深感痛苦地經歷無數次來自部分老師/家長的語言暴力、人格攻擊。內心的傷痛,遠比肉體的傷痛,要難以治愈/恢復;內心的傷痛,遠遠比肉體外傷,有著更為深遠負面影響(內心持續性地疼痛,惡性循環的“習得性無助”)。”
“中槍后,身體暫時麻痹,肉體可感知疼痛”(具有“可恢復性”),與“長期遭受語言暴力/人格攻擊的毒害后,內心永遠變得冷血麻木,內心不僅感覺不到傷心疼痛,反而,還會越活越糊涂(與前者相比,“恢復難度/速度”要困難無數倍)”相比,(請拿二者仔細相比較,試著與自己內心創傷/過去的遭遇,產生共情/具有人性化的連接),并仔細地想想:是前者恐怖些,還是后者比前者恐怖無數倍?(由于這篇文章,是我很久以前寫的,于是,這難免會與我現在的觀點,存在沖突與矛盾)
看到這,或許很多人會嘲笑/批判我“你沒當過家長/老師,永遠不知道當家長/老師的痛苦”,但我只想說的是:這跟“我是否當過老師/家長”,沒有任何直接/間接的關系。要是未來我當家長/老師,即使我擅長自省/直面錯誤,我也難免(無意識)犯下與她們一模一樣(性質)的錯誤。
只不過在犯了錯誤之后,不僅我會反復嘗試鼓起勇氣去承認自己的錯誤/直面自己內在、性格、人格的缺陷,我的內心還會產生:劇烈的疼痛感/羞恥感。不僅如此,我還會:(與絕大部分中國家長/老師最重要的本質區別是:在犯錯誤之后,我會反復地嘗試:不再厭惡自己、不再繼續分裂自己,嘗試去抱持“一視同仁的歡迎、好奇、接納”這么一種態度,對待“充滿罪惡感的自己”)
(持有“觀察性自我”,即:嘗試著放下對自己的偏見/敵意,不含任何批判地覺察“自己內心的變化”、并直面“過去、現在、未來”)試著懷有“一視同仁的歡迎、好奇、接納”這么一種態度,去抱持“內心強烈的(如烈火一般的)攻擊性”(即:懷有“一視同仁的歡迎、好奇、接納”這么一種態度,去對待、抱持“曾經那些不被他人歡迎、接納/曾經不被允許存在/曾經多次遭受過忽略、蔑視、輕視”與自己相關的內在部分/人格部分/性格部分)。
并與“內心強烈的(如烈火一般)攻擊性”產生人性化的連接(洞察隱藏在背后的一切需求、弄清楚導火索:因為自己曾經遭受過什么類型的創傷/傷痛,從而導致自己產生哪些人格缺陷/性格缺陷/內在缺陷)。
在文章的末尾,我還想說的是:那些“缺乏最為基本的共情能力、自省能力”的人卻比“世界恐怖分子”還要恐怖無數倍!連“世界恐怖分子”有時候都敢于“承認自己的罪行并且還為自己的行動負責任”,反而這些“剝奪學生的自我與壓抑學生的個性,甚至,還時常活在令人感到瘋狂與恐怖的妄想之中”的家長與老師,卻不敢為自己的行為負任何相關責任,連“自己的所作所為”都不敢承認與擔當(或者不敢起任何帶頭作用)。
其實很多時候,我多么渴望:家長/老師能多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與設身處地地著想(把自己想象成為一個“每天寫作業寫到凌晨12點,每天都6點早起,每天放學還要去輔導班”的學生,把自己想象成為一個“被人強制要求戒色戒欲,一個學期都不能看一眼手機,每天埋頭學習并無時無刻遭受來自別人對自己無厘頭般的指責與各種期望”)。
如果家長/老師能多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與設身處地的著想(并且在孩子受苦的過程中,家長/老師選擇陪伴孩子,跟孩子一樣受著同樣的苦,并還做著相同的事情),那么,孩子也會特別理解“作為父母/老師的不易”,并且,還會特別感激與善待自己的父母/老師。況且每個孩子本身就很愛自己的父母(孩子對父母的愛,遠遠超乎父母與常人的想象范圍與能力),每個學生本身就很愿意設身處地理解自己的老師(“學生接納老師的程度”遠大于“老師接納學生的程度”)
好啦,本期內容到此結束,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