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小伙伴們好,文章開始前,先跟大家說句悄悄話:
最近朋友介紹了一個客戶找到我,是一個前交叉術后的客戶,做完手術很長時間了,當時也沒有術后復建的意識,就自行在家靜養后逐漸恢復運動,發現還是差點意思,于是就想通過訓練提升一下自己的運動表現。
文章開頭一說前交叉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啥?前交叉是膝關節重要的前向穩定機構的韌帶。損傷后會導致出現明顯的膝關節不穩的情況,同時也會嚴重影響膝關節的功能性。出現損傷后若不及時治療,關節會出現反復扭傷,并且還會引起關節軟骨、半月板等重要結構的損傷。同時會導致關節過早老化及骨關節病的發生。
前交叉韌帶介紹
前交叉韌帶又稱前十字韌帶,它位于膝關節內,是連接股骨與脛骨,主要作用是限制脛骨(小腿骨)向前過度移位,它與膝關節內其他結構共同作用,以此來維持膝關節的穩定和平衡。從而使我們能完成各種復雜(變向、急停、轉身)等高難度的下肢動作。
前交叉韌帶的作用
它最主要的作用是限制脛骨平臺前移(也就是限制小腿相對大腿的向前移動),另外它還有一個物理功能就是在我們伸直膝關節時限制膝內外翻。
一般情況下它是如何損傷的?
絕大多數情況下就是我們快速跑動時突然需要停下的時候,此時是小腿相對大腿向前的剪切力最大的時候,是前交叉韌帶承受最大壓力、最容易導致損傷的時候。
而且在此作用下,由于膝關節不穩(易出現內外翻)的趨勢也會增加前交叉韌帶受到的負荷,但現在的研究不支持膝關節內外翻可以單獨作用導致前交叉出現損傷。
??
前交叉損傷多見于體育活動。如:足球、籃球、排球、滑冰、滑雪、羽毛球等等。運動過程中的起跳落地時膝關節扭傷或突然的折返動作等都會引起受傷。
保守治療
因為膝關節周圍的個體結構并不能單獨活動,它們是一個整體,共同參與來保證膝關節的功能、它的穩定性不僅僅需要韌帶、半月板、關節囊等這些精力穩定結構,同時還需要周圍肌肉、肌腱來提供運動時動態穩定。
所以,保證膝關節向前穩定的主要結構前叉損傷后,還要次要結構完全或者部分能接替它工作,而保守治療就是加強腘繩肌群等力量水平,同時讓患者養成正確的運動模式和習慣,避免造成半月板等次要結構的損傷。
哪些人適合手術,哪些人適合保守?
一般來說保守治療會進行3-6個月,如果評估下來保守治療效果不太好,那么才會建議患者再去做手術。
目前國際上大多認為幾種人群建議做手術。
對于運動員這種特殊人群,會建議直接做手術。因為如果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再去做手術,耽誤了很長一段時間,術后的愈合一定沒有立即手術好,影響運動生涯。
我曾經聽說過一個很極端的例子,一個患者術后不聽醫生的,不練關節活動度,結果術后幾個月膝關節屈伸只能30°,emmm?那還不如讓前叉繼續斷著,頂多不穩運動能力下降,走路還可以正常。
但是我要說一點,前叉部分撕裂后活動不當是有可能繼續撕裂,甚至到最后全部撕裂的。而且肌肉力量穩固膝關節真的長久嗎?這些都是保守治療患者需要考慮的。
前交叉術后的運動干預及提高
因為這位客戶已經是好幾年前做的手術了,功能已經完全恢復了,而且靜力情況下也沒有疼痛和腫脹的現象。但是評估的時候,發現關節的下角度還不特別好,同時踝關節活動度受限、足弓塌陷等。
所以為此我第一節階段給他安排是小肌群與關節穩定及支撐的提高。
彈力帶單腿支撐
01
單腳支撐,把彈力帶放在支撐腿大腳趾結節處
然后另一側腿屈髖屈膝90°向上抬起,支撐腿同側手拿彈力帶,保持一定阻力
一次保持40s,然后換腿交替做,做4-6組
訓練目的:增加踝關節穩定及足底支撐,正確建立足弓。
橋起
02
俯臥在墊子上雙手放松于身體兩側,雙腳與髖同寬,屈髖屈膝置于墊上
足底用力抓握墊子,吐氣大腿后側發力讓膝、髖、腰椎向上抬起于一條直線
1次做8-12個,做3-4組
訓練目的:體會伸髖發力讓骨盆抬起,強化腘繩肌,幫助維持膝周平衡。
彈力帶足屈訓練
03
坐在墊子上,伸直一條腿,把彈力帶固定在足前方某處
用足踝處勾出彈力帶,保持一定張力做足屈伸動作
1次做12-15個,做3-5組
訓練目的:強化足踝功能性,提高踝關節穩定及小肌群力量,減少膝關節應力負擔
髂腰肌訓練
04
仰臥在墊子上,雙手放松置于身體兩側,讓雙腿屈髖屈膝90°向上抬起
把彈力帶套在雙腳腳踝出,雙腳交替做勾腿伸膝訓練
1次做12-15個,做3-5組
訓練目的:增加髖屈能力幫助加強膝關節活動,穩定骨盆和臀部關節,同時讓下肢在動態過程中動作更流暢。
文章中介紹的方法只針對前交叉術后很長時間且沒有并發癥的客戶練習,如果你是剛術后沒多久請先咨詢專業人士意見再做練習,因為術后復建初期練習會引起一下正常的術后并發癥,從而需要手法和理療等相互配合治療。如有需要可以后臺給我留言獲取解決建議。
以上就是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簡單內容。
此時,如果正在屏幕前看文章的您,也有一些關注訓練方面的問題想咨詢及了解或者想尋求幫助時,可以給我留言或在后臺給我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