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很多人喜歡厚古薄今。
比如有一種典型言論,是說“香港電影越來越差”。
誠然,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確實早已成為過往,成日開工、港片縱橫東南亞的盛況早已再不復見。
但論及電影品質,真的就是“今不如昔”?
其實并不盡然。
先對香港電影的來路做一個回溯。
七十年代的杰出作品,大致包括李小龍的《唐山大兄》《精武門》和《龍爭虎斗》,以及許冠文的《鬼馬雙星》《半斤八兩》和《賣身契》,還有成龍的《醉拳》。
八十年代,則有許冠杰的《最佳拍檔》系列、許鞍華的《投奔怒海》和李翰祥的《垂簾聽政》,還有成龍的《龍的心》,也有周潤發的《英雄本色》《秋天的童話》和《阿郎的故事》。
進入九十年代,有《辣手神探》《跛豪》《五億探長雷洛傳》《赤腳小子》,有《黃飛鴻》和《倩女幽魂》《笑傲江湖》系列以及周星馳、成龍和王家衛的電影,還有《都市情緣》《甜蜜蜜》《暗花》《黑金》《風云之雄霸天下》和《暗戰》《槍火》等。
上述電影,大概就是很多人眼中,香港電影黃金年代的其中一部分代表作。
在很多人眼里,此后的香港電影就開始步入衰退期。
判斷當然來自「產量」和「票房」這兩個指標。
譬如1999年的年冠電影是周星馳的《喜劇之王》,不足三千萬票房。
所以新世紀伊始,香港電影就開始有人在喊“救市”。
但是,電影質量真的同步下降了嗎?
看看其后二十年的不完全片單。
零零年代包括有《少林足球》《無間道》《功夫》《柔道龍虎榜》《如果·愛》《龍城歲月》《放逐》《以和為貴》《父子》《霍元甲》《門徒》《投名狀》及《葉問》《長江七號》《文雀》《十月圍城》。
到了一零年代,仍有《歲月神偷》《奪命金》《寒戰》《百年浮城》《桃姐》《大追捕》《春嬌與志明》《僵尸》《掃毒》《寒戰2》《踏血尋梅》《樹大招風》和《無雙》可稱上乘。
而如果我們拋開產量情況。
單論票房,頭部電影還在往上走,最高紀錄是2016年《寒戰2》的6682萬。
那么如果只談質量,結果會如何?
從作品觀察,或可如此結論。
若以2000年為界,那么無論是商業類型的動作、喜劇還是警匪黑幫,也無論是現實小眾還是文藝深度題材,無論是劇情的精巧繁復,還是表演的精深細膩,以及服化道和場地布景,任何一項,其實都是在一個不斷進步、進化的通道中。
譬如我們以警匪電影的三個十年為例。
1992年的《辣手神探》,2002年的《無間道》和2012年的《寒戰》。
三部電影,各自十年為峰。
而如果論劇情,《辣手神探》槍戰比例過大,偏向火爆場面,到了《無間道》開始內斂沉穩,堪稱傳統警匪電影的集大成之作,再到《寒戰》更是氣象一新,跳出傳統窠臼。
再看表演,從江浪到陳永仁,再到劉杰輝和李文彬,陳永仁的“三年又三年”、劉杰輝的無瑕疵正氣與李文彬的鷹視狼顧,既表現出一種交相輝映,又在時間里推陳出新。
至于技術、服化道和場面的進步和變化,更毋庸多言。
對比之下,就看到了一個“去粗糙化”的過程。
又譬如周星馳作品《功夫》。
他的大多數影迷,可能會覺得其任何一部作品都可謂神作,但如果深入研究和評判,會發現《功夫》才真正是劃時代的巔峰,在這部電影面前,其他作品都盡可忽略。
麥浚龍的《僵尸》。
如果談情懷,這部電影可能比不了林正英的系列僵尸片,但如果從電影語言、表演和技術層面而論,香港影史上又有哪部同類型電影能贏它?
再比如莊文強的《無雙》。
他入行較晚,但若論劇本的精巧繁復和電影語言的大膽出新,以及電影鏡像本身的質感,有資格挑戰香港影史上的任何一部電影,所以他有底氣說出一句話,“我都未死,香港電影怎么會死。”
更多例子無需延展。
可再兼及即將上映的幾部大制作警匪電影。
香港電影的格局、視野和品質,或有可能更進一步拔升。
比如以“情書”和“史詩”為喻的《風再起時》,以及另一部《風林火山》,雖因“三年又三年”的等待,被影迷戲稱為“風氏雙鴿”。
但影迷的期待值卻始終未曾衰減。
每個年代都有它的不一樣。
而世界始終向前。
故而。
任何年代都不會缺少爛片,但電影品質其實一直都在與時俱進。
所謂厚古薄今,唯情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