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電影《風再起時》定檔于2月5日。
此時張藝謀電影《滿江紅》與科幻大片《流浪地球2》余威未去,同期也有好萊塢電影《黑豹2:瓦坎達萬歲》來襲。
隨著片方的這個決策,有不少看法和觀點涌動,悲觀派或會占據優勢。
其實無需著急,用翁子光導演的話來講,我們不用去定義觀眾。
而有人說了這么一句話,「《戰狼2》成功之后就沒有香港影片敢來春節檔了,現在定檔不是來送么?」
這句話感覺挺有意思,也或有極強的代表性。
不妨展開。
毋庸置疑。
這種態度其實有一種強烈的割裂意識。
有一部分影迷,總是喜歡將內陸電影和香港電影對立起來,用一種爭鋒的心態去看待,而其實這只是地域文化的差異性造就的風格不同,就跟中國各地迥異的方言和習俗一般,但并不應該上升到一定要區別對待的程度。
所以不管內陸電影還是香港電影,他們其實代言的都是中國電影,在大數據榜單中,也都是統稱為國產電影,和他們區別的,只能是外國電影。
基于這個前提,再來談論春節檔問題,可能更恰當一些。
春節檔已經是不折不扣的熱檔。
而他為什么將時間定義到《戰狼2》上映的2017年之后呢?
因為或許認為,在2017年之前,內陸春節檔一直是香港電影或者香港電影人占據著上風,而此后風向逆轉,內陸電影開始在春季檔后來居上,以致香港電影根本“不敢”來了。
是否屬實,略作回溯即知。
公認的春節檔“開山之年”,是2013年。
由周星馳的《西游·降魔篇》開啟。
這部電影的品質當然不錯,但其實當年幾乎沒有像樣的對手,同日上映的只有一部大雜燴劣質喜劇《越來越好之村晚》,首日即被《西游·降魔篇》十倍票房碾壓,而這部《西游·降魔篇》最終票房達12.46億,當真是威風八面,可謂“周星馳神話”的其中一環。
2014年,春節檔開始有了“正式”的意味。
大年初一,四部電影同場亮相,賽果是《西游記之大鬧天宮》豪奪10.46億成為檔期冠軍,也是第三部進入內陸“十億俱樂部”的電影,《澳門風云》票房沖破五億,《爸爸去哪兒》也以近七億票房成為大贏家。
2015年,該檔期正式大熱。
初一亮相的電影多達七部,票房三甲是9.72億的《澳門風云2》、7.42億的《天降雄獅》以及7億的《狼圖騰》。
2016年,香港電影人的狂歡。
三部重量級電影占據了85.7%的排片,最終排名是33.9億的《美人魚》、12億的《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和11.16億的《澳門風云3》。
2017年,亂戰開啟。
六部電影同日上映,《功夫瑜伽》以17.48億奪得冠軍,周星馳和徐克共同監制的電影口碑崩塌,但仍以16.52億的成績成為亞軍,內陸電影《乘風破浪》以10.46億居第三名。
上述數據,即前述截止于2017年的春節檔情況。
這五年時間里。
確實毫無疑問,香港電影人大占上風。
但其實談到這個問題,想講個題外,因為有一年的情況與當下的春季檔情況非常接近。
也就是《滿江紅》與《流浪地球2》之爭,輿論可謂沸沸揚揚,雙方擁躉都情緒激動,有種“大動干戈”的既視感,比如有一篇文章題目是這樣的——「如果“小破球”輸了,就是中國電影輸了,活該大眾再看30年爛片」。
回望2016年,也有《美人魚》與《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之爭。
相對而言,前者更重劇情和人性刻畫,后者側重于魔幻電影的特效呈現,其實也是各擅勝場,當然《美人魚》有“老梗”的弊端,而《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有強行植入笑點的敗筆。
但細究起來,其實也就是敘事與技術之爭。
然而電影市場“贏家通吃”的特點越來越明顯,所以當觀影口碑開始傾斜,其實與電影質量本身的關系就并不是很大了,同檔最強的那部電影會逐漸往“一家獨大”的方向行進,往往第二名會落后第一名很遠。
這是一個現實,不管輿情怎樣,都難以改變。
此外還有另外一個因素,后文再談。
但上文那篇文章,觀點未免太過激烈,電影市場其實百花齊放才好。
而回到本篇話題,2017年《戰狼2》大爆56億票房之后,香港電影不敢進春節檔了嗎?
其信息與結論其實或許都不正確。
2018年春節檔,六部新片同映。
若一定要區分,那么《捉妖記2》、《西游記女兒國》甚至《紅海行動》,都可以視作香港電影人操盤的電影,內陸電影則有《唐人街探案2》和《熊出沒·變形記》和《祖宗十九代》。
最終成績是《紅海行動》以36.52億登頂,《唐人街探案2》以33.97億居次席,《捉妖記2》以22.37億位列第三。
而哪怕是內陸電影全面稱霸的2019年春節檔,同樣有《新喜劇之王》、《神探蒲松齡》和《廉政風云》這三部香港電影人主控的電影入場,當然結局很凄慘,《新喜劇之王》勉強破六億,不足檔期冠軍《流浪地球》的零頭,另外兩部更在一億層級。
真正沒有香港電影身影的春節檔,則是市場不太正常的這幾年。
其實這個問題并不是“敢不敢”,而是很多人對春節檔并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
延展開去,什么樣的電影適合春節檔?
這個春節檔,趨勢已然完全明晰。
略帶輕喜劇的虛構正劇《滿江紅》大獲全勝,側重電影工業的《流浪地球2》未達預期,風格化作品《無名》水土不服,《熊出沒·伴我“熊芯”》一如既往地穩定。
那么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來看,喜劇類型電影毫無疑問都是勝算最大的一種。
回頭去看,歷年春季檔的冠軍電影分別是《西游·降魔篇》、《西游記之大鬧天宮》、《澳門風云2》、《美人魚》、《功夫瑜伽》、《紅海行動》和《流浪地球》,當然還要加上《你好,李煥英》和《長津湖之水門橋》,九部春節檔冠軍電影,喜劇元素電影占六部。
如果再加上排名第二和第三的電影,這個比例還要更為突出。
這其實已經足夠說明問題。
就香港電影來講,港式喜劇已經失去魅力許多年,至少在整個華語語境里,很難再得到大多數觀眾的垂青,即便是這兩年在香港影壇異軍突起的黃子華,也很難將影響力擴散到粵語區域之外。
此外香港電影本身面臨資源的逐步枯竭問題,大投資電影日漸減少,兩億投資規模的電影基本就是上限,也主要是從劇情上下功夫,且題材非常受限,傳統的優勢類型,比如警匪、槍戰,或并不適應內陸春節檔的觀影需求。
所以結論很顯然,并不是香港電影不敢進春節檔,而是題材不適應。
但沒有不變的世象。
關于《滿江紅》和《流浪地球2》的爭論未歇。
電影《風再起時》又將映。
各種觀點此起彼伏,擁護或悲觀者皆有之。
但仍以上文的一句話結論。
不要去定義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