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天,跟著皇甫老師開啟的公益課程又走在了書寫日課的路上,盡管春天時不時有春寒料峭的時刻,還是因為每天圍坐在暖暖的被時刻觀照的爐火旁而從未感到過冷意。
清晨,屋外清脆的鳥鳴,晨跑時,微亮的戶外,環(huán)衛(wèi)工人一年四季早起,不管冬天還是此刻,每次經(jīng)過他們身邊,都可以感受到晨起的人滿滿的精神。
從去年開始關注董宇輝老師,更多的是看他談起當老師的經(jīng)歷,談他看的書,看他和那些文學大師,優(yōu)秀管理者的對話,感受高手對話時他們的維度和空間感,昨天看了董宇輝老師和張瑞敏先生的對話,張瑞敏先生講,和人對話就是碰撞,這句話對我很有觸動,意識到從皇甫老師來就說的,講話做事,要看看適合多少人聽,能有多少年。所以這幾天,講話開始覺察,以前感覺有些話忍了又忍,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這話根本不適合大面積的人聽,完全就是個人的念想。把自己放到大人格,在大空間里,好像就知道自己怎么說話,怎么做事了。
這幾年,慢慢地關注那些優(yōu)秀的人,普京,董宇輝,昨天看到的張瑞敏,還有很多優(yōu)秀的人,他們之所以可以讓人印象深刻,而且在各自的領域里深耕并且不斷有他們的成就,還是每個人都對自己的人生足夠真誠,誠者自成,至誠無息,過自己的每一天。好像從最開始的崇拜,試著慢慢去向他們那樣在很多小事上磨自己,耐心,細心,認真,不急不躁。
本來年初,計劃每周讀一本書,各種自己的原因沒有完成,這幾天調整一下,早起讀30分鐘,晚睡讀30分鐘,把手機放得離得遠的地方,避免機械式拿取和滑動,當然,這個看起來不難,實施有點困難。
春天來了,要生發(fā)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