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瘀血證是指全身血液運行不暢,局部血液滯留,或離經之血蓄于體內所致的多種病證的總稱,亦稱為“惡血*“蓄血”*積血”“死血產*衄血”等。本證可由于外傷、情志內傷,勞傷,疫癘、中毒、各種出血、感受熱邪或寒邪等多種原因所致。接血即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家,無論是因病致瘀,還是因瘀致病,其典型癥狀均為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針刺、刀割狀,拒接。或見面色黧黑,口唇青紫,肌膚甲錯,腫塊堅硬不移。出血反復不止,色暗,夾有瘀塊,腹滿,燥渴,癲狂等癥。瘀血證涉及的疾病范圍相當廣泛,臨床表現亦很復雜,常因瘀阻的部位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證候,如:瘀血在上焦則胸膈顏硬刺痛;在中焦則腹痛脅痛;在下焦則少腹脹滿刺痛;在腠理則發熱惡寒:在肌肉則自汗盜汗;在肢體則局部腫痛青紫:在經絡臟腑之間可周身作痛,或結為癲瘕,或變為癰,或為干血癆:瘀阻于心則胸悶心痛;瘀阻于肺則胸痛咳血;瘀阻于胃腸則嘔血,柏油便;瘀阻于肝則脅痛痞滿;瘀阻于胞官則經閉痛經,經色暗有瘀塊;瘀久乘心則發癲發狂。治療應根據寒,熱,虛、實的不同辨證選方用藥。現代醫學的內、外、婦、兒、骨傷、腫瘤、皮膚,口腔、眼、耳鼻喉科,職業病、傳染病,高原病、中毒、急癥等多科、多系統疾病,發展到某一階段,可出現豪血證,治療時需參照其它有關病證.
【辨證治療】
1.外傷瘀血
臨床表現:各種跌打損傷,軟組織扭傷所致的紅腫疼痛,痛有定處,舌苔白或黃,脈弦或澀而有力。
立法:活血通絡,祛瘀止痛。
主方;復元活血湯(K醫學發明》)。
加減:痛不可忍,局部青紫,加川芎、茜草、乳香、沒藥;筋傷骨折,或刀傷出血,合用七厘散。
2.寒凝瘀血
臨床表現:肢體局部刺痛,拒按,遇寒加劇,手足厥冷,舌質紫黯,脈沉或澀.
立法:溫經散寒,養血祛瘀。
主方:當歸四逆湯(《傷寒論》)合陽和湯(《外科證治全生集》)。
加減:消瘦乏力,肢體麻木,舌淡苔白,脈細,加雞血藤、黃芪、黨參、白術。
3.熱蜜瘀血
臨床表現:壯熱,口渴,煩躁,肌膚發斑,舌質紅絳,有瘀點或瘀斑,脈數。
立法:清熱解毒,涼血祛瘀。
主方:犀角地黃湯(《千金要方》),如紫草、當歸、紅花、大青葉。
加減:大便燥結,加大黃,芒硝;腸癰、肺癰等,參考有關章節。
4.血瘀頭面
臨床表現:頭暈+頭脹,頭痛,以刺痛為主,或目痛,發脫,健忘,或癲或狂,舌質黯紫,有瘀點、瘀斑,脈細澀,立法:活血通竅,祛瘀止痛。
主方: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
加減:耳鳴耳聾,潮熱盜汗,舌紅少苔,加女貞子、旱蓮草、桑椹、枸杞子。
5.血瘀胸脅
臨床表現:胸脅刺痛,部位固定,心悸怔忡,夜寐不安,或口唇青紫,舌質黯,有瘀點、瘀斑,脈濕或弦,立法:行氣止痛,活血化瘀,
主方: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加蒲黃、五靈脂、丹參、降香。
加減:心胸痞悶,食少腹脹+加薤白、瓜蔞、枳實、厚樸;胸痛徹背,形賽肢冷,加細辛,良姜、蓽撥、檀香。
6.血瘀少腹
臨床表現:少腹脹滿疼痛,或急結+或經來腹痛腰瘦,經色紫暗,有瘀塊,舌質黯,有瘀點、瘀斑,脈弦。
立法:溫經止痛,活血祛瘀。
主方: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
加減:少腹冷痛,加烏藥、吳萸;少腹刺痛不,酌加桃仁、乳香、沒藥、香附、丹參,脈澀或弦。
7.血瘀經絡
臨床表現:周身作痛,或肢體、關節麻木、屈伸不利,舌質黯或有瘀點、瘀斑。
立法:活血通絡,行氣散瘀。
主方:身痛逐瘀湯(《醫林改錯》).
加減:疼痛冷加劇,倦息乏力,四肢不溫,加附片、雞血藤,肉桂、黨參;頭暈眼花,心悸,舌淡有瘀點、瘀斑,脈細澀,加生地、白芍、黃芪、何首烏;半身不遂,口眼模斜,或語言蹇澀,去香附、五靈脂、沒藥,加黃芪、赤芍、雞血藤;形體贏瘦,肌膚甲錯,改用大黃鷹蟲丸,祛瘀生新。8.隔下瘀血臨床表現:腹中或脅下積塊,疼痛拒按,或腹大堅滿,青筋暴露,舌紫黯,脈沉澀。
立法:行氣止痛,活血散瘀。
主方: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
加減:腹大堅滿,食少納呆,加水紅花子、車前子.澤蘭、茯苓;腰滕瘦冷,大便溏薄,加白術、補骨脂、肉豆蔻。
【其它療法】
1.體針
主穴:膻中、章門、行間、關元、涌泉、太沖、然谷,太溪、隔俞,血海、三陰交、中極、氣沖、天樞。
配穴:心俞、少沖、內關、足三里、氣海、陽陵泉、期門、中脘、合谷、百會、厥陰俞、腎俞、阿是穴。
刺法:根據患者臨床癥狀,每次取2~3主穴.2~3配穴,留針15~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2.耳針
取穴:神門、交感、內分泌、皮質下、肝、腎上腺,腎、心、睥、小腸、胃、子宮,膀胱,刺法:每次取3~4穴,留針20~6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亦可用埋針法。
【文獻參考】
1.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病著如熱狀,煩滿,口干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2.氨知瘀血之去,乃新血日生,瘀血無處可留,迫之不得不去,故或化而走小便,或傳而入大腸。花蕊石化血從小便去,醋黃散下血從大便去,但能去瘀血,而不能生新血。不知克敵者存乎將,祛邪者賴乎正,不補血而去瘀,瘀又安能盡去哉?治法宜用圣愈湯以補血,加桃仁、丹皮、紅花、積殼、香附,云苓、甘草,補瀉兼行,瘀既去而正不傷。(《血證論*吐血》)3.瘀血在經絡臟腑之間,則結為癥瘕。瘕者,或聚或散,氣為血滯,則聚而成形.血隨氣散,則沒而不見,方其既聚宜以散氣為解血之法,九氣丸治之、在胸膈上者,加橘梗、枳殼、瓜蔞、生姜、甘草;在右者,加蘇子、桑皮、薩度;在左者,加青皮、牡蠣、當歸:在中焦大腹者,加厚樸、枳殼、防己.白芍、甘草;在小腹下者,加橘棱、小茴、荔核、檳榔、川棟子、五靈脂。氣散則血隨而散,自不至于結聚矣。至其既散之后,則又恐其復聚,宜以調血為和氣之法。此時瘕氣既散,處于血分之中,但一調血、則氣自和,而不復聚矣。逍遇散加丹皮、香附治之,歸脾湯加柴胡、郁金子亦治之,癥者,常聚不散。血多氣少,氣不勝血故不散,或純是血質,或血中裏水.或血積既久,亦能化為痰水,水即氣也。病之為病,總是氣與血膠結而成,須破血行氣,以推除之。元惡大憨,萬無姑容,即虛人久積,不便攻治者,亦宜攻補兼施+以求克敵·政血質宜抵當湯,下瘀血湯代抵當丸。(《血證論·瘀血》)4.脅痛日久則也可漸見瘀血留阻,此即“久痛人絡”所致。在脅痛之論治中,以疏肝理氣法最為多用,其次便為清肝解郁法,而虛證則投用柔肝養陰法居多。如日久或病期雖短而已見有瘀象,則宜選用或配用活血化瘀之法,(《鄒良材肝病診斷經驗·肝臟疾病綜要》)5.立通竅活血湯,治頭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癥:立血府逐瘀湯。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癥;立膈下逐瘀湯,治肚腹血瘀之癥。病有千狀萬態,不可以余為全書。(醫林改錯*方敘!)6.冠心號方:丹參、川芎、赤芍,紅花、降香。治療心痛廂瘀血型者。(%中醫藥研究參考》(4):1.1973)
【調護,禁忌】
1.活血化瘀法孕婦不宜應用。
2.及時正確地治療各種疾病,防止導致瘀血證。
3.根據病情輕重,適當活動或臥床休息。
4.注意冷暖,少食肥甘厚味。
5.其它可參考有關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