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 齊格蒙·鮑曼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原作名:Modernity and the Holocaust 譯者:楊渝東/史建華 出版年:2011-1 作為一個“經歷了兩次極權主義”的猶太社會學家,鮑曼寫作了這本《現代性與大屠殺》,成為對大屠殺反思的力作。兩次世界大戰、納粹大屠殺的發生對戰后整個歐洲思想界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諸多學者對“文明”“理性”“秩序”“進步”等主導歐洲百年發展的關鍵詞進行了深刻反思,鮑曼無疑是這些思想家中反思力度最為深刻、思想最為深邃的思想家之一。大屠殺不是現代性的副產品或者次產品,大屠殺就是現代性。有關《現代性與大屠殺》的書評,可點擊查看:現代性、理性與人性——讀鮑曼《現代性與大屠殺》。有關本書的節選推文,可點擊查看:現代性與大屠殺:理性化的官僚體系及其后果;作為現代性之驗證的大屠殺;道德的社會操縱。
作者:諾貝特·埃利亞斯 (Norbert Elias)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副標題:文明的社會發生和心理發生的研究 原作名:über den Proze? der Zivilisation 譯者:王佩莉/袁志英 出版年:2013-8-1 埃利亞斯關于德國的“文明”與法國的“文化”發展進程的比較歷史學研究非常獨特,結合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閱讀非常有意思,以及對考察對比法德兩國歷史發展的不同走向非常有幫助。埃利亞斯的獨特之處在于,他從“社會形態”出發,在一個流動的過程中去分析個體行動、社會結構,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在人與人之間變動的關系“過程”中理解、解釋個體社會行為、心理結構和社會文明的歷史變遷。相比韋伯等學者,埃利亞斯其人其理論在國內的譯介與研究尚顯不足。有關埃利亞斯的往期推送,可點擊查看:唐世平 | 我所理解的諾伯特·埃利亞斯(一);唐世平 | 我所理解的諾伯特·埃利亞斯(二)。
作者:[法]布爾迪厄/[美]華康德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原作名: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譯者:李猛/李康 出版年:2015-12華康德、布迪厄合著的《反思社會學導引》對布迪厄社會學理論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梳理。在本書第一部分“邁向社會實踐理論”中,通過勾畫出布迪厄有關知識、實踐和社會的理論結構及其學術圖景的輪廓,向讀者提供了理解布迪厄著作的廣博體系和內在理路的鑰匙。在這一部分,華康德分析了布迪厄提議用來克服客觀主義和主觀主義、社會物理學和社會現象學的二元對立,并用以構建有關(符號)權力及其多種多樣的形式和機制的生成性人類學的策略。通過強調布迪厄對個人和社會的二元對立的拒棄,華康德闡明了布迪厄在方法論上的關系主義,這種方法論上的關系主義揭示出布迪厄對社會結構與認知結構的辯證關系進行概念化的整個過程,并確定了他對社會理論與經驗研究之間的紐帶關系的理解。在第一部分的結尾,強調指出了布迪厄的“認識上的反思性”概念所具有的獨特內涵,并展示了這一概念與布迪厄對理性、道德和政治的看法——簡言之,就是支撐他的實踐的有關知識分子使命的調控性觀念之間的內在關聯。在第二部分“反思社會學的論題”中,展示了布迪厄的一系列認識移置:從結構到場域;從規范和規則到策略和習性;從利益和理性到幻象和“實踐感”;從語言和文化到符號權力;從超驗的科學理性到歷史主義的科學理性觀念。第三部分“反思社會學的實踐”是布迪厄在巴黎研討班上的講課內容。必須說一句,李猛、李康老師的譯文質量非常非常高。
作者:[美]詹姆斯·E.米勒(James E. Miller) 出版社:世紀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世紀文景 原作名:The Passion of Michel Foucault 譯者:高毅 出版年:2018-6豆瓣搜索福柯相關的研究性著作、傳記著作,大多數評分在六點幾知七點幾分之內徘徊,唯獨這本《福柯的生死愛欲》(The Passion of Michel Foucault)鶴立雞群,新版評分高達9.3分。著者非常用心,高毅教授翻譯也非常好。這本書最大的一個優點是將福柯的哲學思想與其生活結合了進行細致的論述,突破了常規的傳記式作品風格,也不是蜻蜓點水式的學術思想脈絡梳理。另外講一句,這本書的中文譯名雖然乍聽之下很——怎么說——地攤風格?但是對福柯一生數次自殺、吸食大麻、LSD等致幻毒品、追求“施虐-受虐”的同性性行為等“極限體驗”以及哲學上的思考、政治上的行動真的是很好的概括了。可點擊查看往期推送:【薦書/影】讀不懂福柯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