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讀書散記 | 把自己作為方法?

作者:項飆/吳琦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副標題:與項飆談話
出版年:2020-7-1
頁數:320



項飆與吳琦的對談錄,一本形式較為特別的書,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閱讀完畢。對話式的文字與論文、專著不同,在言語互動中許多新的、甚至是作者還沒有進行系統性思索的想法自然的“流淌”。在閱讀對話內容過程中,許多地方也激發了我的思考。因此,這篇文章不是一篇針對作者觀點與論述進行系統梳理與評析的讀書報告,而是一篇“讀書散記”,我會列上作者原文片段(如無特別標注,引用的文段皆為項飆所述),并附上原文給我帶來的啟發性思考。有一些是對原文的批判性解讀——主要是對項飆老師關于“把(作為鄉紳的)自己作為方法”相關討論進行的解讀與批評,可能并不嚴謹與客觀,也陷入脫離文本談思考的危險境地。讀者也可以進行“對批判的批判”。(諸位可以跳過各條細碎的評論,直接閱讀這一部分內容)
P21
你要在農村調查的話就會發現,在任何一個村都有人能把這個存在的事情說得很清楚。這其實很不容易……大家一定要對自己生活的小世界發生興趣,有意識地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的生活講出來,做一個獨立的敘述——也不用分析,就是敘述。
1.雖然我去農村調查次數不多,但是確實可以發現,任何一個村都有項飆說的這樣意中人存在,他們并一定是村干部或鄉賢,可能只是普通的農民,但是就是有這樣的能力。
2.“對自己的生活做獨立的敘述”其實是一種很強的個人能力,也就是并非每個人都能夠有這樣的自命性,并且還能夠進行較為系統、完整的敘述。并不是說受教育程度更高這種能力就自然而然產生了。
P22
《作為圖景的理論》。“圖景”的兩重意思:一是現在的概括,在一個是未來可能的走向。
 
理論的意義是描繪世界、解釋世界。
P26
鄉紳對細節的觀察是要構造出一個圖景,塑造出一個敘述,這個敘述要反映事實,而且要說給內部的人聽,所以一方面可以說很細致、很實證;另一方面又很注意總體的結構……。他的倫理判斷要和老百姓的實踐理性對的上。
 
P29
我的鄉紳取向可能和我外公那種破落貴族、自洽的距離感有一點關系。所以我對知識分子一直有一種懷疑心。距離感、懷疑心可能還是蠻重要的……
 
關于鄉紳問題,下面統一評述。(重點部分,請往下看)
P46
大學時間沒有意識到。是在調查中意識到的,在學術研究中意識到個人性格問題。
 
項飆談到自己性格中的“不放松感”對自己思想發散性與學術創造性的不利影響。他說這是在學術調查與研究中意識到的。這是社會科學特別是人類學與社會學田野調查研究很重要的特點,調查者與被調查者是一種“主體間性”的互相影響的關系,在田野調查過程中,調查者不僅是在處理訪談數據與資料,解釋與理解被調查者的思想與行為,也在與訪談者發生一種互動的雙向關系。在這個過程中,調查者也可以回溯到自身。
P51
“東方風來滿眼春”……一夜之間,氣氛就不一樣了……市場經濟被認為是正統。各種文化現象也重新出來……
 
1992年鄧公南方講話,在政治反思沒有機會進行的情況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市場經濟大發展,以社會現代化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包括政治文化)現代性問題。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中國社會,對中國社會轉型的影響值得深入探討。
P58-59
我在北大閱讀很少……閱讀功力跟年紀很有關系,必須在一定的年紀以一定的力度去閱讀,才能達到那種能力。我就是在那樣的年紀沒有密集地讀學術文章,所以大腦的這部分功能沒有被很好地訓練出來……一方面我和知識分子說話有點心理障礙,大家讀過的東西我不知道,另一方面我覺得有些知識分子活在話語里,講的是從一個話語到另一個話語之間的邏輯推演,也許和實際發生的事情相去很遠。
 
1.不要急功近利,閱讀作為理論思維的訓練方式在本碩階段必不可少,切勿舍本逐末。
2.理論閱讀作為一種思維訓練方式有其必要性,但是不要被理論話語桎梏,陷于其中脫離了現實。
P74
意義不是虛無縹緲的人文精神,認識來自人和人的關系怎么構造,這跟經濟有很大關系,回到物質資源如何分配、社會關系如何協調這些問題,但不一定建立在生產勞動的基礎上了。
 
哈貝馬斯畢生所從事的對“交往理性”的學術論述就在解釋這一問題一方面,他以“實踐主體”來取代意識哲學的“先驗主體”,以“主體間性”的“主體-主體”關系取代“主體-客體”關系,批判性的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哲學,以“交往理性”范式取代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范式”。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哈貝馬斯的巨大學術貢獻不可忽視。
P75邊緣人要進入中心的欲望特別強,這當然會讓人發揮很大的能動性,但造成各種扭曲。而且一旦進入中心之后,很多人就變質腐敗,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把自己是誰想清楚,存在就是為了進入中心……變成沒有原則的人
 
項飆講的固然很有道理,但是項飆未闡述的是,中心對于邊緣人的排斥性措施與心理對于邊緣人進入中心過程中心理變得扭曲、手段變得殘酷、人變得異化的影響。
P85
我沒有看到建立這樣一個一貫性敘述的必要性……中國在事實上的連貫性很弱……在歷史書寫上連貫性很強,所以就造成了很強的意識上的連貫性……但在實際的生活邏輯上,其實有極大的斷裂。
 
吉登斯關于“現代性的斷裂”的論述或許對理解項飆在這里的表述有作用。
P117
研究和人生態度也是這樣,永遠是一個開放的對話過程,研究就是要參與對話,改變對話的方式,提出新的對話問題,這個過程本身最重要。
 
這里要區分對話和論辯,許多人無論是人生態度還是研究態度不一定是拒絕對話,而是一種論辯式對話的態度,這種態度失去了開放性和包容性。學術研究與生活追求“鋒芒畢露”當然沒有錯,而且是一個非常好的優點,但是對話總是帶刺的、論辯式的,拒絕接收來自其他對話者的有價值的意見與批評,其實就把參與對話的真正內涵與意義消解了。
P125-126
理解是很自然的,不難,但是我們常常有意無意地拒絕理解。重要的是怎樣不去拒絕理解。……理解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作為一種心理機制,一點都不難,如果說理解有難度,其實是一個位置問題,看你愿不愿意把自己擺在對話的位置上。很多情況下人們拒絕這么做,因為有利益在里面。……什么叫“理解的學術”,不一定要把對方的心理機制像心理分析師一樣寫出來,主要就是位置的問題,把他在這個社會的位置講清楚,把他所處的關系、所處的小世界描述清楚,大家自然就理解了。在這個意義上,理解就是主體間性。……我覺得實證研究里比較重要的是理解和解釋。
 
我理解的項飆這里說的“利益”并不一定是“物質的”利益,還有一種精神或心理上的利益,比如有些人活在自己的心理舒適區或優越感中而拒絕跳出來嘗試去理解他人。就此而言,我們常常會討論“階級位置”對于我們理解他人的障礙,由此而呼吁“到群眾中去”或通過其他去階級化的手段達到“理解”的前置條件——“平等”。但是,平等并非“理解”的前置條件,也不是說要降低研究者的“階級位置”去追求理解。而是如項飆所說,我們要放下心理的排斥感或其他東西,去深入理解被研究者的“位置”——階級的、心理的抑或其他。而不是嘴上說著“到群眾中去”的低姿態話語,在研究中卻帶著“高姿態的預設”,以上帝視角評判被研究者。
P130
吳琦:過分強調“理解”,是否會很容易演化成一種“存在即合理”的態度?
 
韋伯講過一句話,“理解并不意味著原諒”……
P157
……從自發到自為的過程……自發的直接性……自覺性。回到怎么做到“直接”的方法上來,“直接”的意思是:第一,要有內容;第二,要有碰撞,有沖擊力;第三,要寫得直白。
 
田野的靈感,野性的思維,直白的文風。
P162
這是我一個朋友說的西方人類學陷入的困境:一個人類學家說了點什么,是為了讓別的人類學家有話可說。……去開會還是去村里調查,那肯定是去村里的收獲更大,或者自己去讀書,也比開會收獲要大,如果有共同體的話,那么開會就是一種樂趣,有交流,可以學到東西,可以生發出問題。
 
讀書+田野+共同體內的充分交流……這就是目前我所處的研究生狀態!
P163
在邏輯上,我認為社會科學的深刻性不是這么練出來的,深刻性需要你在事實里“泡著”。對事實理解非常透,抓得準,不斷地拷問,當然邏輯上要嚴密,材料豐富,講出來的東西才深刻。靠那種線性的積累,很難積累出真正的深刻性。
 
飽和經驗法,經驗質感的形成。
P166
把東西描述清楚,這就是最大的功勞。因為世界需要你做的,也就是對復雜事情的清晰描述。
 
社會內部找問題,現象之間找關聯。
P217
但個人經驗本身并不是那么重要,把個人經驗問題化是一個重要方法。我們關系的是世界,不是自己,現在關鍵就是從哪里開始了解這個世界,同時也更好地了解自己,把個人自己的經歷問題化,就是一個了解世界的具體的開始。我對自己不滿意,看自己的成長經歷,同時也要看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關系,別人怎么會想到這些事情而自己看不到,這樣才能不斷地看到很具體的世界。
 
個人經歷問題化可以作為研究的起點或刺激點,但把個人經驗問題化作為一個“方法”,或者作為貫穿研究歷程的重要內容是否過于具有局限性了?我們是否也可以浸泡在更廣的社會現實與經驗中,獲得更深刻的經驗質感,從外在于自我個人經歷的社會現實中獲得一種飽和經驗,開拓自己的研究領域,拓展研究深度?
P218
打通既是回到實踐,因為實踐是最盤根、最通的!怎么樣回到實踐?從哪里回到實踐?就是要從這些書本上學到的概念、范疇、理論、教條、框架離開,新的基礎就是實踐。但實踐是那么流動、那么無情,怎么把握?個人經歷就是開始把握實踐的起點。
 
項飆在北大的老師孫立平等人早期提倡“實踐社會學”研究方法并提出了“事件-過程”研究分析策略,但很遺憾,后期關于此方法北大那一批師生似乎并沒有進行繼承與拓展。項飆提“回到實踐”應該是受到了老師孫立平等人的影響。但是如上一條所述,我倒不是很同意項飆說“個人經歷就是開始把握實踐的起點。”從個人經歷出發來把握實踐有其便捷與有利之處,但是不一定非要從個人經歷出發來把握實踐,更不一定需要在此后的學術研究中一直回溯個人經歷,與個人經歷產生“剪不斷、理還亂”的勾連,這樣的研究恐怕會陷入“格局太小”的指責中。
P229
今天要重新政治化,這個努力的方向我是支持的……
 
這里我很疑惑,既然項飆老師將今天的“共同理想”很大程度上已不復存在,那為什么他又要說支持“重新政治化”也就是說“意識形態復興”這個努力方向,而且“重新政治化”恐怕難以帶來共同體的再造與共同理想的重塑,恐怕更多地是與民族主義結盟,并形成趙鼎新老師所說的“假左當道”。
P231-236
(鄉紳作為方法)作為態度的鄉紳是可能存在的。鄉紳是一個立場問題,不是政治立場,而是一種社會性的立場,你要做事,要和一群人合作,形成共同利益,再從這個立場出發看世界。……鄉紳就是一種代表,是分析性、理解性、代表性的,是話語的提煉者、發聲者,當然也是原則、規則的制定者。……今天我不把鄉紳當作一個實在的人口群體,我講的是一種個人的氣質、一種思考方式。今天有沒有可能把鄉紳作為一個實際的社會群體、社會力量重新構建起來,超越作為方法和意象的意義呢?我覺得非常困難。
 
書名“把自己作為方法”,其實是“把作為鄉紳的自己作為方法”。在我看來,項飆這里的談論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項飆說鄉紳是一個立場問題,但他又談到合作、建立共同體的問題。其實這個有個很復雜的悖論,一方面項飆強調鄉紳的距離感與批判性個人特質,一方面又強調合作、共同體的意義。尤其是引文最后一句還在追問是否可以“把鄉紳作為一個實際的社會群體、社會力量重新構建起來,超越作為方法和意象的意義”,那么這就必然不僅僅涉及到個人性的問題,而涉及到組織性問題——不管是實體性組織還是情感性組織,勢必都是客觀存在的問題,如果處理不了這個實質問題,項飆說的所謂“鄉紳”的合作只是一種紙上談兵式的烏托邦絮語。
 
第二,項飆既將鄉紳基于分析、理解的批判性態度、距離感與代表性,又說他們是原則、規則的制定者等等,這其實是在把“立法者、闡釋者、批判者”的角色全部賦予他所說的這類“鄉紳”,且不說這是完全不可能的,至少在鮑曼那里已經把知識分子從“立法者”向“闡釋者”的現代角色轉變已論述的明明白白了。在本書后面(P269),項飆自己也談到了傳統知識分子“詮釋”的目的與以法蘭克福學派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的“反思性”轉變。他把這些角色混雜投放在“鄉紳”身上或許是因為太過于從其個人經歷出發了。(福柯、鮑曼、布洛維等人都有論述過知識分子的角色與社會(科)學的定位問題,在我看來,可總結出以下典型觀點:專業知識分子-立法者角色;社科知識分子-闡釋者角色;批判知識分子-反思者角色)
 
第三,項飆所說的“鄉紳”若從階級視角分析(當然這種分析方式有其局限性)的話,其實普遍意義上來講只能從其所代表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中產生——雖然項飆在書中申明了他的底層出身并闡述了底層生活對他的影響,但不可否認,相比大多數那個年代的人來說,項飆總體上來說無疑出生于一個小資產階級或現在常說的中產階級家庭。普遍意義上來說,底層出身的人對于利益確實具有一定的天然敏感性,處于事實上的社會邊緣狀態,并有很強的像中心靠攏的動機(P75 邊緣人要進入中心的欲望特別強,這當然會讓人發揮很大的能動性,但造成各種扭曲。而且一旦進入中心之后,很多人就變質腐敗,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把自己是誰想清楚,存在就是為了進入中心……變成沒有原則的人)。而上層則存在兩種趨向,一是形成自己的小圈子,與其他群體呈現隔離的態勢;另一種情況是對于政治權力、經濟利益有天然的親近,處于社會中心地位。因此,項飆所言的“鄉紳”從普遍意義上而言只能是他所屬的這個中間群體中產生,那種介乎邊緣與中心的“距離感”或許是他們的獨特優勢。
 
從這個層面而言,也是從本書文本出發,我覺得項飆更多的是以“哈貝馬斯+福柯”的一種復合體的形象出現,而另一個對照式人物或許是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迪厄。項飆很強調把個人經歷作為研究的起點或出發點。我們看到,在哈貝馬斯那里,青少年時代生活在納粹德國成為他一生的學術反思面向;在福柯那里,雖然他曖昧的否認,但是他的個人家庭與生活環境,他的同性戀身份對于他的學術脈絡無疑具有深遠的影響。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哈貝馬斯和福柯最終的研究都遠遠超越了個人經歷的輻射范圍,成為人文社會科學集大成式的綜合性思想家。反倒是布迪厄,作為一個極為罕見的真正從巴黎外省底層階級進入法蘭西知識場域的社會學者,卻極力避免談及自己的人生經歷,只有在晚年的《自我分析綱要》中才進行了自我的“客觀的主觀”的社會學式剖析。布迪厄的社會學研究取向應該說是從其在阿爾及利亞的人類學調查開始的,與其人生經歷并沒有直接關聯。
P240
“懸浮”會導致兩種效果。一個是焦慮,大家都很忙,跑來跑去,一些基本的生活理念變得非常保守,就是所謂的新家庭主義……家庭那點事兒成為人生的唯一寄托。這種新保守主義的對立面就是激進,因為多樣、矛盾的經歷很難厘清、給予意義,所以需要革命式的、全面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對于青年大學生來說,可能很多人都介于這兩者之間,觀念上與新保守家庭主義所持觀念差異還是比較大的,但是在面臨人生選擇的時候卻又無法逃脫父輩祖輩的精神壓力與經濟控制,最終只能抱持這個體主義的觀念,但是行動上去步新保守主義的后塵。加速的社會流動并不一定使生活變得更開放,反而使得傳統的、保守的一些文化、道德規范重新顯現以應對新的焦慮與不確定性了。
P244
“真實”和“誠實”里面有三層東西,一個是“真”,一個是“誠”,一個是“實”。
 
哈貝馬斯所說的交往理性的三個規范性準則:真實性、有效性、真誠性。
P269-270
知識分子的生活方法的要義就是這種分析性的反思。反思就是提問,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不能這樣,提問要有一定的邏輯性,根據實際的觀察進行比較,通過推演。這不是對別人的責任感,也不一定是共同體的責任感,其實就是對自己、對附近的反思。這不是否定共同體,但是共同體這個傳統在非知識分子那里其實深厚得多,知識分子是比較自私的,個體性比較強,這個確實是真的。
 
很有意思的是,研究社會互動與社會關系的社會學這門學科占主導的社會學院,恐怕是國內高校院系中權力斗爭最為復雜的一個院系。知識分子與共同體的特征,兩者之間的關系確實值得深入討論。
P278-279
理論作為中介就很像毛澤東講的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回到群眾中去。在這樣的過程當中,我們需要理論,因為只有通過理論,才能把分散的經驗總結出來,總結出來的東西,必須要是有趣、有機、有用的,群眾能夠拿回去用。更重要的是,當你回到群眾中的時候,需要理論去解釋為什么這個經驗有用,應該怎么樣用,用了之后可能會通向什么樣的未來,理論是為了互動。
 
說的很對!另一方面來講,理論來自對現象的總結與抽象——現象之間找(正確的)關聯。項飆在最后講的那個馮客書中的材料很有意思:關于“大躍進期間”干部開會消費掉多少牛肉、米飯、茶葉,數據講得很清楚。在聊天中項飆提到了這個,他姨馬上說了一句話,她說這不是吃了,都拿回家了。這是個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思的例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36尋找新的話語---把自己作為方法項飆/吳琦
“把自己作為方法”到底是一種什么方法?
劉欣 |《社會學刊》發刊詞:追求社會真知,崇尚學術創新
視角 | 把自己作為方法
對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認識
王利明:什么是法學家的社會責任?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靖县| 专栏| 新巴尔虎右旗| 当涂县| 滨州市| 湘潭县| 方正县| 会泽县| 卢氏县| 玛多县| 镇康县| 新乐市| 莱阳市| 普兰店市| 华亭县| 永吉县| 白银市| 玉山县| 高阳县| 穆棱市| 赣州市| 宁陵县| 汝南县| 登封市| 社旗县| 都昌县| 汶上县| 武陟县| 义马市| 上虞市| 诸城市| 任丘市| 津南区| 滦平县| 杂多县| 汕头市| 普宁市| 靖边县| 香格里拉县| 紫阳县| 荆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