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自由主義”概念的誕生及其含義的歷史流變(二)

作者:[美]海倫娜·羅森布拉特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年:2020-10-1



名之辯即實之辯。

——斯塔爾夫人,1810年
 

按語

簡單總結一下自由主義發展史:早期的自由派想要自由、平等、公正、道德、人權,此后還想繼續擴展民主,實現“自由民主”的結合。但是,這一時期的保守派勢力太強大,自由派內部又不斷分化,有些自由派分子本身就是天主教徒或封建貴族,他們很容易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與政治利益與保守派達成妥協,畢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一大前提就是需要政治社會穩定。
革命后平民又想要切實的利益,這導致民主帶來了專制的復辟,普選的結果讓人大跌眼鏡,兩位拿破侖這樣的“政治謀略家”、俾斯麥這樣的“鐵血宰相”的“胡蘿卜加大棒”受到了民眾的歡迎。當然也不能把這完全歸因于民眾的自私與無知,自由派也不是什么好玩意,一心想著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壓榨工人,在自由貿易中攫取更多利益,自由派在革命成功后“背叛”了民眾,混亂與動蕩給普通民眾也帶來了巨大的傷害,他們也需要穩定,這便是所謂的“民主”導向專制的原因。
自由派將不斷的動亂與革命的發生以及民主與專制結合導致復辟不斷發生又失敗的原因歸結于民眾缺乏道德與公民教育,沒有實行民主的能力與條件,需要通過道德與公民教育加以引導,需要有格萊斯頓這樣的領袖領導民主,以穩步推進民主和自由。在恢復傳統道德這一方面保守派更是十分看重。而社會主義者則看到了自由派和保守派背后的經濟政治利益的不可撼動性與他們所謂的“自由民主”的虛偽性,看到了社會制度與社會結構的問題,看到了私有制帶來的一系列社會不平等與剝削和壓迫,他們希望通過革命以摧枯拉朽的態勢一舉打碎舊體制,實現真正的屬于人民的“自由民主”。
這三方的爭斗導致了擅于政治操縱的政治強人上臺,而當他們倒臺后,自由派、平民、保守派之間的爭斗更加劇烈,矛盾更加嚴峻。確實如一些自由派(如馬克斯·韋伯)所言,政治強人的策略既無助于公民政治道德的培養,也無助于社會矛盾的真正的、長久的緩解。一旦他們下臺,后繼者無法維系這種強權統治,沒有能力調和各階級的矛盾,又沒有正式制度來作為調和矛盾的制度緩沖器,就會使得社會矛盾大爆發。

在此情況下,社會主義接過了自由主義的革命大旗,社會主義者以其理論的先進性、目標的高遠性與代表性,吸收了一大批先進知識分子和工人及其他社會群體致力于徹底的革命活動。這引起了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恐懼,使得他們聯合到了一起,一方面對平民作出一點策略性的讓步并用意識形態來馴化民眾,以瓦解激進革命派的普通支持者;另一方面又不肯放棄自己靠剝削獲得的超額利益,不想真正解決社會問題,不把問題歸咎于社會不平等的機制,而把問題歸咎于道德失范。這又導致社會主義一直都有核心支持者,社會主義運動一直存在,并在適當的時候通過發動革命取得成功。

[補充:昨天去看了《瘋狂原始人2》,這部電影就非常典型的反映了“中庸的自由主義”的態度,即偏向于保守主義的進步自由主義。雖然作為一部動畫電影,電影沒有涉及一些極具爭議的問題。在這里我簡要探討一下:影片一方面對個體自由發展、自由愛情、個性張揚以及互助精神進行了鼓勵,特別是對女性能力的彰顯都反映了西方自由主義近兩百年來發展的核心內涵;另一方面,影片對個人自由與獨立的張揚與對家庭團結及道德精神的宣揚結合了起來,最終落腳點在于家庭內部關系的和諧與個體獨立發展的契合。
影片其實還涉及了極具爭議的問題:即“文明人”建造“明天”居住地是建立在對猴群的水源侵占的基礎之上,即文明建立在資源掠奪基礎之上,這導致了猴群家園的喪失。影片把被掠奪的群體設置為“猴群”這一動物群體,但現實中往往是其他人類群體的被掠奪。這其實就涉及到自由主義宣揚的“私有產權”這一理論基礎了。影片最后設置了一個大完美結局:原始人、文明人、猴群共同快樂的生活在文明人建造的樂園之中。但現實往往并非如此,這便是自由主義的問題所在,現實沒辦法人為臆想出一個大完美結局,往往伴隨著激烈的沖突。在這些沖突中,不能說“原始人”、“文明人”、“猴群”哪一方是完全錯誤、哪一方是完全正確的。]

 
法國大革命與自由主義的起源,1789-1830
“自由主義”這個詞是1811年前后才創造出來的,拉法耶特和他的朋友斯塔爾夫人、邦雅曼·貢斯當等人第一次賦予了它內涵。這一時期的自由派革命者賦予“自由”以美好的理念、情操,甚至是憲法等內涵。而貴族則仍認為自由意味著貴族義務,背后是一整套基于世襲特權的等級化社會政治制度。毫無疑問,許多法國貴族認為自己在這個傳統意義上是自由的。一直到法國大革命前夜,“自由”一詞形容的依舊是統治階級寬宏和愛國的理想。
在大革命的沖擊之下,一大批英國思想家如柏克等人,仍堅守“自由”一詞與貴族相聯系的舊詞義,并以此攻擊法國國民議會代表,說這些代表只不過是為了個人利益而肆意破壞的野蠻人和叛國者。在柏克看來,前不久美國人的獨立革命爭取的是歷史上業已存在的權利(英國強行加稅破壞了原來的“契約”),而法國人則在發明新的權利。他十分擔心法國的人民主權和自然權利的理念會跨越英吉利海峽傳到英國。他指責這些法國立法者根本不是“自由派”,自私又無知。英國另一位政治哲學家托馬斯·潘恩則批評柏克,認為他的貴族傾向使他完全沒能看到“個人”與“原則”之間的重要區別。潘恩意識到重要的問題不再是某個個體或者群體是否自由,而是國家的立國原則是否自由。
革命之后,天主教會、波旁王朝與無組織的憤怒的革命者的爭斗最終帶來了雅各賓派專政。雅各賓專政對“人民公敵”的“恐怖政治”把數千人送上了斷頭臺。在批評者眼中,這一階段不是革命步入歧途,而是革命合乎邏輯的發展結果。“自由原則”帶來的只能是混亂。柏克的擔心和預測似乎成真了。在這種對法國大革命宣揚的“自由”批判聲中,貢斯當為了保護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免于各種極端主義的侵襲——無論是來自左派、右派還是上層、底層的極端主義,打造了自由主義。“自由原則”意味著捍衛共和國政府、防止反革命,也意味著支持法治與公民平等、憲政和代表制政府,還有支持各種權利,其中首要的是新聞自由和宗教自由。在這一時期,自由派和民主派在當時不是同義詞,自由和民主的原則常常是相互對立的。對斯塔爾夫人來說,自由原則意味著展現出善良、慷慨和同情,失去了這些,法國將萬劫不復。
盡管斯塔爾和貢斯當竭盡所能,但督政府在大革命之后還是沒能穩定法國,此后,拿破侖·波拿巴粉墨登場,竊取了革命的果實,貢斯當認為,在拿破侖的專制統治下,人們“墮入了自私的深淵”,變得更加封閉,只關心自己的個人利益和享樂,結果是道德和政治上的冷漠,慷慨的理念“從此枯竭”。
在歐洲其他許多地區,自由黨與自由主義都在誕生并得到快速發展。不過,這一時期,“自由主義”是作為一個侮辱性的詞語被發明出來的。“自由主義”一次最早的印刷記錄出現在1813年自由黨誕生后不久的一份西班牙報紙上。這份報紙問道:“自由主義是什么?”接著就解釋說自由主義是一套“建立在無知、荒謬、反社會、反君主、反天主教(理念)”之上的體系。其異端原則的核心是倡導公民平等以及對人民而不是對國王、貴族或者教會負責的憲政政府。
此后,貢斯當吸取了“恐怖統治”和拿破侖威權主義統治的教訓。他已經看到人民主權很容易與獨裁結盟。因此,他的主要目標之一是避免基于人民主權的專政政權偽裝成自由政權。在他看來,政府的形式并沒有政府的“量級”重要,最重要的是約束政府的權威,而不是建立一個所謂的基于普選制的“民主”政府;為保證自由國家的穩定與長遠,需要給予人們思想自由、新聞自由和宗教自由等最基本的自由權利;需要培養法蘭西共和國公民的勇氣、慷慨和對公共利益的熱忱,需要自我犧牲才能維系自由政權。
拿破侖滑鐵盧戰敗后,路易十八復辟。國王復辟后三個月,普魯士、奧地利和俄羅斯締結了所謂的神圣同盟,圍剿自由派,天主教勢力也卷土重來,與世俗保守派一同攻擊自由主義。在這一抗爭過程中,自由派進一步提煉了自由主義的原則,堅稱自己是在爭取所有人的福祉,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憲政和代表制政府。自由派占據道德高地,反復提醒人們自由一詞的拉丁詞源以及自由主義堅持原則、合乎道德并且關注社群的詞義。自由主義為所有人、為公共利益服務,支持慷慨、高尚、愛國的情操而不是虛榮、貪婪和軟弱。
而保守主義者依然把這時候的自由派視為“雅各賓政黨”式的人物,因為他們堅持人民主權的原則。特別是一些激進自由主義者一系列有政治企圖的暗殺襲擊給了歐洲保守勢力大舉反動的借口。反對者把所有的自由派、啟蒙思想家、雅各賓派、共濟會和燒炭黨混同在一起,斥責他們是陰謀煽動革命和無政府狀態的危險的反動分子和無神論者。自由派則否認這些指控,開始與激進自由派和民主派漸行漸遠。和今天人們對19世紀自由主義的說法相反,早期的自由派并不把自由放任當作教條。他們不強調財產權或者褒揚無限自利的美德。今天所謂“古典”或者“正統”的自由主義那是根本就不存在。早期的自由派也并不是民主派,他們支持人民主權,這并不意味著支持普選權。普選權一方面與暴民統治、暴力和無序聯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又與群眾易于受騙、判斷力差和被動順從聯系在一起。
[自由與人民主權的結合——引發了封建貴族、天主教等保守主義者和貴族自由派的反對。結果是拿破侖這樣的人物攫取了革命的果實,并通過政治謀略實現了個人與政府權威的增強以及政治的穩定。但帶來的是自由派和保守主義的相互妥協。跛腳法國——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在國家的扶持下發展,政治自由卻無法推動。政治策略的運用造成了自由主義理想的敗壞,底層人民的生活沒有得到太大的改善。導致激進(社會)主義思潮的發展,完成自由主義未完成的革命理想。]
[談論這時候的“自由主義”,應當將之與其對立面“保守主義”放在一起,從對比的視角來看。談論之后的“自由主義”,應當將之與其對立面“激進(社會)主義”放在一起,從對比的視角來看。談論一戰、二戰之后的“自由主義”,應當將之與其對立面“極權主義”放在一起,從對比的視角來看。]

自由主義、民主和社會問題的浮現,1830-1848
1830年,七月革命,反動國王查理十世被推翻,菲利普即位。這被視為是自由主義的勝利,但不久新建立的王朝就遇到一個新的勁敵——“社會主義”。在反反復復的革命與動蕩中,七月革命后建立的自由派政府轉趨保守:首相基佐倡導一種“中庸的自由主義”;夏爾·雷米薩曾有一句名言:我們是資產階級的政府,與貴族執政和民主都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這句名言很好地概括了這一時期自由派掌權者的“中庸態度”。針對這些中庸自由派產生了大量的批判。批評者則認為,這些自由派理應促進公共利益而不是某個黨派或者特權階級的私利。按照這個標準,在法國掌權的自由派已經不是自由派了。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自由派的這種“自私自利”更加凸顯了出來,他們與保守派合作,以尋求政治穩定,并利用統治權力推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攫取更多的經濟利益。
不過,這些當權的自由派仍然宣稱他們代表著人民的意志。然而,代表人民的意志和給予人民投票權是兩碼事。自由的政府和靠全民投票的政府并不是一回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不等同于普選權。七月王朝這些當權的自由派不再堅持此前的一些自由原則。他們中的許多人自私又懦弱,向保守派妥協,只關心自己階級的利益,對窮人毫不關心,玩“文字游戲”,夸夸其談平等權利、自由和改革。這就引發了這一時期對資產階級虛偽的“自由主義”激烈的批判,特別是一些社會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激烈的批判這些當權自由派。
19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革命的”巴黎成為激進分子和革命者聚集的地方,這里出現了歐洲當時最先進的社會主義思想。當時,接受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不見得相互矛盾,同時作為自由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是完全自然和合乎邏輯的。但是,隨著當權的自由派的變質與虛偽面目的展現,在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越走越近的同時,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離的越來越遠。1848年革命前夕,自由主義受到了來自左派和右派的攻擊,攻擊的理由是一樣的:那就是自由主義是自私、不道德和追求無政府的學說,它消解了社會結構,目的是少數特權者可以獲利。這可能就是自由主義者很少使用“自由主義”一詞的原因。這個詞帶有很強的貶義。例如,恩格斯擴展了馮·施泰因對自由主義的批判,痛斥自由主義“虛偽的仁愛”和“虛偽的人性”,稱其為不折不扣的偽善。
不過,如前文所述,如果從社會主義對自由主義的這些批評中就得出19世紀中期所有自由主義思想家都篤信自由放任或自由派政府嚴格奉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結論,就大錯特錯了。歐洲當時并不存在統一的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在法國,自由貿易派最終也沒有取得成功。自由派政客拒絕聽從自由派政治經濟學家的意見。自由放任和自由派貿易經濟學被自由派人物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指責為不過是“個人主義”,也就是自私自利,它犧牲了國家共同體的福利以使個人獲得財富。19世紀英法德的大部分自由派不反對政府干預,也不倡導絕對的財產權。他們當然不相信追求個人私利的人會自發地創造健康的財富分配機制或者促進社會和諧。他們借助于一切機會聲討自私自利和個人主義。少數倡導絕對自由放任的自由派受到了其他自由派的嚴厲批判。
不管對自由派革命的批評如何激烈,總體上來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個意義上的民主是1789年大革命最偉大的成果之一。不過,在這一時期,“民主”當時不一定指代實行普選的選舉體系。它還可以指代某種社會形態——比如承認公民平等并使社會流動成為可能的社會。在這個意義上,很多歐洲自由派可能會接受甚至褒揚民主,但同時又反對普選。基佐認為普選和自由完全不相容,鑒于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的教訓,他非常肯定地認為普選一定會導致專政。但是,基佐也不提倡將權力交給世襲貴族。他更傾向于“中庸之道”——也就是擁有財產的中產階級通過代表制的體制來進行統治。和法國許多其他自由派一樣,他相信選舉權只能交給那些具有足夠教育水平、判斷力和閑暇時間的男性,像選舉這么重要的事情,只能信賴這些人。他能接受民主作為一種社會形態,但不接受民主作為一種政府形式。
著名的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同樣擔心群眾缺乏能力,擔心民主有助長利己主義或者個人主義的傾向。自由派對民主的憂慮與他們對民眾暴力的恐懼緊密相關。但證據顯示,這一時期只有一些自由派繼續鼓動暴動以推翻歐洲各地壓迫人民的政權,大部分自由派譴責這些自由派是“極端自由派”,“過度亢奮”,或者是“極端分子”,并與他們保持了距離。
[自由派在妥協和發展中丟失了“自由”的傳統內涵,將其作為表面功夫。后來的自由放任主義則徹底丟棄了自由的傳統內涵。] [二戰后直到今天,很多人都標榜自己是“自由主義者”,其實是從“極權主義”這一對立面出發,對自己占領道德與政治“高地”的身份的宣示。而19世紀中葉這一時期的“自由主義”,既不受保守派的歡迎,亦不受激進派的歡迎,只能“夾著尾巴做人”,對激進革命的恐懼最終也導致他們進一步走向與保守主義的聯盟。同時,他們很大程度上又是反保守主義的,因為他們還是主張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與政治自由權利的擴展。]

自由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道德還是民主?
1848年,自由派的反對黨領袖沒能說服基佐政府擴大選舉并進行其他改革,他們轉而鼓動民眾,得到了群眾的支持,新一輪的革命浪潮開始。革命后成立的新國民議會選舉是歐洲歷史上第一次男性擁有普選權的選舉。但是,選舉使包括王黨分子在內的保守派成為多數并上臺執政,繼而又引發六月起義。起義與革命的發生,使得一些自由派和保守派認為,社會主義正在威脅社會,造成全面混亂。大部分自由派現在成了所謂的“秩序黨”的支持者,這個黨也被稱為“自由聯盟”。
1848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參選并贏得選舉,他將自己包裝成超然于政治之上并能夠團結整個國家的人。對右派,他裝作是秩序與穩定的捍衛者;對左派,他又將自己打造成工人的捍衛者、向貧窮宣戰的神圣斗士和保衛革命價值的領袖。對所有人,他都承諾會帶來繁榮與榮耀。自由派選擇與路易·波拿巴妥協與合作。并且,革命的恐懼使自由派“秩序黨”的重要成員改變了對天主教會的態度。他們現在認為在于社會主義的斗爭中需要教會。
在這一時期,革命浪潮也席卷了德國,許多德意志自由派感到財產權受到威脅,這使他們恐慌不已,促使他們與保守派站到了一起。密爾對法國資產階級的評價同樣適用于德意志的中產階級:只要一想到重大的變革,他們內心就完全被“瘋狂的恐懼”占據,以至于他們情愿投入任何政府的懷抱,只要這個政府能夠保護他們免受社會主義的侵害。
路易·波拿巴按照叔叔的前例成立了新的偽民主政權,實現了專制主義和自由主義的邪惡聯姻,產生了民主與帝國主義結合的新型獨裁。被稱為波拿巴主義、拿破侖主義或凱撒主義。庇護九世領導下的天主教會發動了針對自由主義的圣戰,聲稱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沒有什么區別,自由主義必然導致社會主義。但是,這一時期自由派內部已經發生了分化,當權的自由派向保守派靠的越來越近,社會主義者與自由派界限則越來越清晰,乃至于到后來,勢同水火。
在這一時期,大部分自由派與保守派不認為不正義的社會體系是社會問題與不斷的暴動、革命、混亂的癥結所在。相反,他們說服自己相信1848年的失敗是公共道德大崩潰的結果,也正是如此,一小撮鼓動者才能夠向民眾灌輸社會主義而誤導他們。公眾缺乏作出負責任的決定所需要的智力能力和道德品質。相反,他們被社會主義這樣的自私和物質主義的哲學流派吸引。從某種角度來說,自由派與基督教保守派和極端保皇派的看法是一致的,即深層的問題是道德問題。公眾缺乏教養、自私、貪圖享樂,這也是造成他們擁護社會主義理念的原因。但是,和保守派不同的是,大多數自由派不認為長期的解決辦法是回歸傳統的天主教或者新教教會。他們不相信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是向人民灌輸宗教教義或者教育他們更尊重權威。相反,他們認為人民需要培養品格。1848年之后,品格問題缺失成為令自由派近乎癡迷的問題。

在革命浪潮席卷歐洲大陸的同時,英國自由黨也在崛起,英國自由派的標志不完全是某個統一的政黨平臺,而是他們對改善英國國民道德的強調。在他們看來,國家的職責就是向國民灌輸宗教和道德,自由黨對灌輸公民責任、公共精神和愛國主義很重視,培養民族性、自律能力和自治。作為歐洲大陸標桿的英國的存在使得1848年后,歐洲自由派也開始癡迷于教育和教化公眾。在這一時期教條的或極端的自由放任原則受到密爾這樣的自由主義者的反對,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對于國家與公民道德的樹立有非常大的弊端。密爾在《論自由》一書中表達了對如何鼓勵人類道德教育的憂思,而不是對國家干預主義可能帶來的危險的憂慮。這一時期,自由派認為婦女應該教授品格和男子氣概,這些是成為負責的公民至關重要的品質。同時,宗教改革繼續推進,歐洲各地有越來越多的自由派開始用“人道宗教”來指代這種宗教。

1848年的革命對自由派來說是一次重大的沖擊和挫折,革命迫使他們明白出現了新的勁敵。君主專制和天主教的反革命分子依然是重大威脅,但是,他們現在還要面對來自左派的新威脅,比如激進民主、共和主義甚至社會主義等政治傾向。自由派在恢復元氣后就對革命爆發的原因進行了長期和努力的思考。他們既沒有將其歸結于不公正的政治制度,也沒有將其歸結于剝削性的經濟制度。反而將其歸罪于公眾的道德——或者說是公共道德的缺失。窮人受到了社會主義的誘惑;他們被哄騙著相信了一種自私的和物質主義的意識形態,而這種意識形態威脅了包括他們的生命和生計在內的整個社會和政治秩序。在這一點上,自由派實際上和保守派的觀念一致:社會問題從根本上而言是道德問題。他們比以往更癡迷于教化和教育公眾的必要性。這是他們重新強調家庭和宗教改革的重要性。

[涂爾干社會分工論與道德科學理論體系的背景] [涂爾干宗教問題思考與研究的歷史背景]

[在昨天和今天的推送中,我主要是對本書第一至四章的內容進行了梳理,對作者關于“自由”這一概念從古羅馬到啟蒙運動時期的內涵的歷史流變的考察進行了整理。對法國大革命后“自由主義”這一概念的誕生與理論的建構,以及伴隨著革命,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社會主義三者之間的爭斗給“自由主義”內涵帶來的變化與核心原則的確立這一漫長歷史進行了梳理。對本書第五至八章以及后記部分,我未繼續進行這樣的讀書筆記整理。在推送最后,我對本書第五至八章以及后記部分的內容進行簡要的概括與梳理:

本書第五章“愷撒主義與自由民主:拿破侖三世、林肯、格萊斯頓和俾斯麥”考察了法國、美國、英國、德國四位重要的政治領導人對待“自由民主”的不同態度與政治策略對四國“自由主義”內涵與歷史發展的影響。第六章“爭取教育世俗化的斗爭”考察了幾個國家特別是德法兩國在19世紀末與天主教爭奪教育世俗化權利的歷史,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德法兩國的自由主義逐漸趨向于“保守”,追求道德教育。而在美國,爭取普選權的斗爭、爭取女性權利的斗爭、“性、愛、家庭”解放的斗爭和反種族歧視斗爭推動了美式自由主義的發展。

第七章考察了新舊兩種自由主義在19世紀末的發展,到19世紀末,談及政府的角色時,存在兩種自由主義者,新型自由主義者和舊自由主義者,干預主義者和自由放任主義者。雙方都堅稱自己才是真正的自由主義者。自由放任主義者最終越來越占據上風,并對亞當·斯密等眾多前人學說進行了“改造”,將這些思想家打造為自由放任經濟學家。在這一時期,自由派對社會主義的日益友善與社會主義對他們的日益友善有關。這與對社會主義的修正主義取向緊密關聯,伯恩斯坦說,社會主義是對自由主義的繼承和實現,民主則通過和平和漸進的方式使社會主義的實現成為可能,沒有必要進行革命了。而老牌自由主義者譴責任何與社會主義的聯合。在法國,自稱“秩序的信徒”和“真誠的保守派”的人士創建了一個自由共和黨聯盟,以爭取“真正的自由主義”。對這些人以及人民自由行動黨的黨員來說,自由主義就意味著保守。

第八章“自由主義成為美國的理念”考察了20世紀初期“自由主義”思潮在沒有的流行,最終成為美國主導理念這一歷史進程。沃爾特·李普曼認為,共和黨進步派這一改革派團體在1912年以及威爾遜民主黨人在1916年前后,首度將自由主義納入了美國的主流話語。第一次世界大戰強化了英美同盟的意識,德國對自由主義的歷史貢獻逐漸被遺忘或丟棄。不久之后,法國的貢獻也被盡量弱化了。而美國由于實力的增強被選為其主要捍衛者。直到20世紀30年代末,自由主義才開始作為一種政治哲學出現在美國的教科書中。現在,自由主義的兩個流派都聲稱他們的版本源于英格蘭的歷史。對哈耶克來說,自由主義源于英格蘭的個人主義,而對杜威來說,它源于英格蘭的人道主義。他們都沒有提到法國和德國。這只是將法國和德國逐出自由主義歷史的序幕。隨著時間的推移,法國的所有貢獻都退居幕后,而德國則被視為非自由主義的源頭。到1947年,無論是杜威的流派還是哈耶克的流派,無論是好是壞,都成了“美國的信念”。

在本書后記部分,作者對全書進行了總結,并進一步進行了討論。作者指出,以個人權利為核心的“英美自由主義傳統”就算不是更晚近的建構產物,最早也是在20世紀中葉才被建構出來的。自由主義“轉向權利”是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造成的,這涉及兩個相互關聯的過程。首先,正如本書所述,自由主義被美國化了。其次,自由主義被重新設定為優先考慮個人權利的學說,正如美國歷史學家艾倫·布林克利所指出的,自由主義者降低了視野并調整了目標。基督教理論家是最早一批對極權主義進行分析的學者,他們認為極權主義就是自由主義將世界祛魅后的產物。自由主義被指責與極權主義有許多共同之處。“自由主義的邏輯摧毀了一切精神價值,直接導致了極權主義的產生。”

在冷戰的學術氛圍下,這些重要思想家對自由主義的強大攻勢激起了美國自由主義的反擊之心,其中有許多人感到有必要澄清并強調他們所主張的自由主義是如何不同于極權主義的。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減少了對社會重建計劃的討論,轉而強調對個人權利的捍衛。自由主義被重塑為極權主義在意識形態上的“他者”,無論是左翼的還是右翼的極權主義。在這個過程中,自由主義喪失了大部分道德核心以及幾個世紀以來對公共利益的追求。隨著自由主義者放低視野、降低目標,這些喪失的內容被個人主義取代。自由主義再一次被重塑,其目標也在這一過程中被降級。

這些戰后的自由主義者對以往“偉大思想家”的解讀遵從自由主義向權利的轉向,他們思想中與這種解讀沖突的部分會被盡量弱化。約翰·洛克成了自由主義的創始人之一,他對財產的辯護得到了強調。貢斯當在國家建設方面所作的努力和他一直以來對道德、宗教和“人的可完善性”的思慮,則被淡忘或者完全忽視。在這種對“自由”內涵的重新構建過程中,法國和德國“自由主義”被視為實際上是“非自由主義”,法國的自由主義被視為具有國家主義傾向,因此是有缺陷的。德國的傳統是不自由的,也就是威權主義的傳統而不是自由主義的傳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誤讀哈耶克及其自由主義
托克維爾的著作及其主要思想
托克維爾的驕傲
當西方政治無力繼續“制造共識”
與共和主義攜手并進的民族主義、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二)
從浪漫到納粹的思想演進史|牧豬人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咸丰县| 阿拉尔市| 南开区| 文登市| 满洲里市| 偏关县| 民和| 天气| 江陵县| 通道| 淄博市| 克东县| 都江堰市| 奈曼旗| 荔浦县| 新源县| 东至县| 泸州市| 崇信县| 镇沅| 瑞丽市| 河津市| 崇义县| 平南县| 三穗县| 娱乐| 广元市| 平塘县| 青海省| 图木舒克市| 洞头县| 上栗县| 彭泽县| 温州市| 新干县| 古交市| 宁晋县| 揭东县| 焦作市| 南城县| 墨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