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代序,歲月不居,又是歲末時。回望來路,ICT行業邁著堅實的步伐走過了2021。
值此歲末年初之際,通信世界全媒體特辟盤點專欄,梳理這一年ICT行業關鍵技術、運營商及頭部企業發展概況、剖析創新應用、解讀5G落地應用案例、聚焦對行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精英人物……
溫故再迎新,來盤!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千行百業都面臨著新機遇和新挑戰。與此同時,信息通信行業以“新基建”為引領,對包括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在內的七大領域全面發力,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烽火通信作為中國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設備供應商和全面電信解決方案供應商之一,結合自身產業優勢,在上述領域都做出了諸多貢獻。
進入“新基建”時代,鐵路與通信傳輸網絡的有機結合成為必然趨勢。然而,鐵路的修建往往需要穿越山脈、河流、戈壁等特殊地質區域,同時鐵路通信系統要求光纜干線必須隨鐵路沿線進行敷設,惡劣的使用環境對光纖通信提出了巨大的挑戰。面對嚴苛的應用條件,烽火通信反復進行溫度循環實驗,開發全新保護材料,在高溫、高寒條件下依舊保持良好性能。在施工時,采用鋼帶鎧裝、雙層加護等方式,來保證光纜在直埋的敷設條件下依然能夠保持優異的通信性能,此外還可以應對火車行駛時產生的震動,保證光纖的正常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烽火通信在2021年中標玉磨鐵路光纜采購項目時,為其量身定制了被稱為“無油膏光纜”的全干式阻燃光纜。該產品在光纜松套管和纜芯中以干式阻水材料替代了發煙量大的油膏,不僅可以提高光纜的阻燃性能,還可使光纜遇火時產生的煙霧大幅減少,透光率提升40%。此外,全干式阻燃光纜在施工接續時更容易開剝,不會有油膏流出污染施工環境,也無需清潔油膏產生額外的垃圾,實現了綠色環保;光纜免擦拭,可在制作接頭和連接時極大地節省時間,降低施工成本;光纜單位重量平均減輕10%,使運輸及施工更為方便。除此以外,還開發了另一款全干式野外光纜,在保障性能不變的同時成功去除了對環境有巨大危害的光纜油膏。
多年來烽火通信先后承建了青藏鐵路、武廣高鐵、滬昆高鐵、蘭新二線、合福高鐵、貴廣高鐵等國家重大鐵路項目。雖然這些項目施工難度大、產品要求嚴苛,但烽火通信最終還是為鐵路通訊系統提供了可靠的通信保障,用“科技底座”承載車輪上的“新基建”。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在全球深入發展,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在線教育、遠程醫療、遠程辦公等應用快速發展,各領域對網絡的依賴不斷增強,夯實網絡基礎設施成為各國共識。以5G、千兆光網為代表的“雙千兆”網絡是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不可或缺的“兩翼”和“雙輪”,是新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和承載底座,在拉動有效投資、促進信息消費和助力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烽火通信在2019年發布了“泛在、超寬、開放、隨需”的智慧光網四大理念,為應對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2020年,烽火通信通過對智慧光網“運力、運營、體驗”的三大升級,為運營商帶來了NaaS網絡經營的新模式。
2021年則系統性地定義了智慧光網“三層三面”的立體架構。三層分別為連接層、網絡層和服務層,連接層提供融合資源供給,網絡層提供協同管控編排,服務層提供統一運營服務。三面之一是算法算力面,支持智能化從網元到網絡的全棧部署;之二是人工智能面,通過機器學習實現態勢感知和網絡自治,使之更加智能化且防患于未然;之三是數字孿生面,將現實世界融合映射進數字世界,相當于網絡端的“元宇宙”。三層的關系是下層資源和功能為上層所調用,三面則貫穿三層為之賦能。
2021年,烽火通信在推進行業數字化轉型進程中收獲了累累碩果,基于泛在、超寬、開放、隨需的智慧光網,為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帶來極致的業務體驗。在廣西,攜手中國聯通在廣西南寧完成中國聯通全國首例端到端跨廠商業務自動開通試點工作,有效縮短了政企精品網等OTN業務開通時長,為行業用戶提供差異化、極致的服務體驗。在北京,攜手北京聯通構建智能專線,通過極簡配置和智能運維,服務北京七十多萬個企業和兩千萬人,為2022科技冬奧、綠色冬奧提供智能全光底座。在上海,攜手上海電信創新研究及實踐,合作開發超低時延產品,通過構筑直達國內、國際交易中心的低時延專線,為大量金融客戶和互聯網企業提供零等待、零接觸、零中斷的網絡服務體驗。在廣東,攜手廣東移動完成200G QPSK的首次商用部署,通過打造互聯互通的全光數字灣區,賦能灣區的工業數字化轉型,推動制造走向“智造”,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交通樞紐和貿易物流中心。面對新的時代趨勢,烽火通信持續創新,通過發布《數字連接白皮書》,展現烽火在數字化領域深入、廣泛的戰略布局和攜手行業數字化發展的實力與決心。
近年來,全國各地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呈“燎原之勢”競相爭優。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術充分運用在城市中各行各業中,基于知識社會下一代創新的城市信息化高級形態,實現信息化、工業化與城鎮化深度融合,有助于緩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鎮化質量,實現精細化和動態管理,并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質量。
武漢是國家首批智慧城市建設試點,也是烽火通信的大本營。因此,在城市智慧化改造過程中,烽火通信責無旁貸,承擔起“底座”職能,根據《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精神,圍繞“云數通衢、大智武漢”的建設目標,烽火將云計算、大數據領域已有的成熟產品,成功運用到湖北楚天云、數字政府的建設中,在疫情防控和健康碼推廣過程中也發揮了重大作用。另外,還根據城市治理痛點和民生服務需求,提供了精準“城市畫像”,將城市大腦融入市民生活、企業生產的方方面面。
例如,武漢受地理位置、城市地貌的影響,每逢夏季強降雨,都要面臨外洪內澇的雙重考驗。為緩解城市內澇帶來的影響,烽火通信基于城市大腦物聯感知能力,建設了“漬水快處”應用,全面利用大數據及AI分析能力,識別全市易漬水區域,形成全市漬水風險地圖。每當接收到氣象預警信息,城市大腦結合降雨量預報,進行風險分析,即可提前干預,通報相應轄區及有關單位提前保障,并同步推送出行預警給漬水點附近民眾。針對已漬水區域,則通知相關業務部門進行排水、疏通,以及必要的交通管制,對因漬水造成的事故進行實時監控,全程跟蹤事故處置進展,將處置結果錄入歷史知識庫,供后期分析調用。
2021年針對武漢的智慧城市建設,烽火通信聚焦數據治理,加強數據采集的廣度和深度,建立了政務數據質量管理長效工作機制,完善了武漢市人口、法人等7個基礎數據庫,構建政務服務、民生服務、經濟運行等17個主題數據庫,進一步夯實城市數據底座。此外,烽火通信還對民生痛點、企業難點、政務堵點,持續構建了46個民生服務智慧應用場景,切實解決民眾現實問題,讓科技為美好生活服務。
End
作者:溫石峰
責編/版式:范范
審核:申晴
監制:劉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