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認為,“人要做第一等人,為第一等事。”
王陽明心學中的“格物致知”中的“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這里所說的“良知”,既是人的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
正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對良知獨特的理解,于本心之中,才會有對生命意義的自我解答。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初心常在,傲骨常存,自信是人生的基石。
人活一世,所爭不過就是一口氣。
大書法家顏真卿不是在揮毫潑墨作書法,而是在不屈不撓斗叛逆。
唐德宗建中四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唐德宗派時任太子太師,已經74歲高齡的顏真卿作為使臣,前往淮西勸降李希烈。
顏真卿到了許州,見了李希烈,宣詔未畢,李希烈手下諸將拔刀威脅顏真卿,顏真卿面不改色,堅持繼續宣詔。
李希烈將顏真卿扣為人質,使出種種手段威逼利誘,請顏真卿出任宰相,他堅決拒絕,氣憤地說:“寧愿守自己名節而死,難道會受你們這些人的引誘威脅嗎?”
粉身碎骨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先有風骨,再成風氣,先懂做人,才會成人。
世道艱難,初心難守。但無論付出再大的代價,也應該堅守自己的良知。堅守良知,才是真正的不忘初心。
心中有光,清風自來。初心是路,通向尋求自我的大方向,培養勇氣,做最真的自己。
王陽明初到任上時,江西地帶的盜賊蜂擁四起,危害地方已經幾十年,朝廷始終束手無策。可他一到,卻能用出其不意的方式,帶領著文弱書生和偏裨,蕩平了盜賊,被百姓們直呼為神。
所有人都驚訝于王陽明一介書生,卻能指揮千軍萬馬,令強虜灰飛煙滅時,王陽明卻笑道:“破山中之賊易,破心中之賊難。心中的賊都破了,還有什么敵人不能攻克呢?”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達成成就,活成別人所期望的樣子,而是活成自己希望的樣子。
人這一輩子,所面對的諸多困擾,無非是由心中滋生,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
突破自己心中的屏障,尋到內心深處的自己,跨過心中的障礙,便能所向披靡。
初心不負,心中不亂,泰山不頹。心若長安,前途光明。
正如王陽明所說的那樣,“讀書考上科舉恐怕還不是最重要的事,或許讀書學做圣賢才是。”
“人皆可以為堯舜”,我們學習圣賢經典,不是為了獲得圣賢的地位,為了追求功名利祿;而是向圣賢學習,領會他們的知識,體察他們的心性。
心中有道,大道長存。學習圣賢,就是學習做人,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在紛雜的塵世間,找到最初的自己。
明白自己所求,才能明白自己的心向何方。
不負初心,必得始終。前路迢迢,唯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