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底色非常粗糙,好像是為了跟底層生活的粗礪相適應,而特意保留了那種顆粒感,就像馬蒂斯成名之前的畫——大面積的色塊、轉折處絕不圓潤(其實他之后的作品也那樣,只是觀者選擇性地不注意),這樣的表現方法與青春期的無邏輯配合得恰恰好:沒來由的發怒、沒來由的蛋疼、沒來由的跳舞;這是明線,另一方面,這也暗示了窮困生活的一個原因:沒邏輯。不是嗎?你見過哪個長期貧困潦倒而生活得很有道理的人嗎?雖然糊里糊涂而生活得還算體面甚至大富大貴的例子比比皆是。這一點,只要看片中女主的母親就知道了,我甚至都覺得女主跟她妹妹是否同一個父親——“那簡直是一定的!”
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女孩子,隨波逐流都算是好的,有些事情是必然發生的,比如她被母親的情人引誘,根本就是“不待卜者可知”,總算這男人的女兒沒有死在她的手上,要我說,真是編劇和導演的善良,一定要給故事套個光明的尾巴,她在生活中,就能一定這么幸運嗎?影片中最感人的場景,可能就是結尾處女主離家出走,母親大罵著讓她“滾!為什么不滾?”,一邊告訴她“我正在伴著你的碟片跳舞”,這時,她陪母親跳起來,沒法忘我地跳起來,這是比酒吧里或同學聚會時更深刻十倍的起舞,舞姿談不到美,卻讓人想哭。但又有什么用呢?粗糙的生活呀!還要這樣周而復始地粗糙下去,饒是這么粗糙,還是同樣感人,即便這么感人了,可也還是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