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了一次《辛德勒的名單》,也許英文版的不得不看得更細致些,看到了以前忽略的一些部分:辛德勒應該不是個經商好手,雖然他初戰告捷時候曾很得意地跟妻子說,父親最發達時候不過管50人的工廠,自己的工廠350人呢!但其實工廠是猶太會計Stern在替他管理,他戰前的生意也一無斬獲,只是混在商界結識了一些日后的重要人物而已,他真正的才干是拉關系,所以對自己跟別人的地位差別特別敏感,剛剛看到原來做生意順風順水的猶太人被圈禁就馬上知道時機到了,然后可以說強取豪奪地從他們那兒拿到啟動資金、又利用他們的勞動力開辦奴隸工廠,供給軍方牟利,影片最后提示說,戰后他的幾樁生意也都不成功,可以說他人生最輝煌的就是戰爭那幾年,但就這幾年,成就了他人性的光彩,這光彩其實也很簡單,就是超越民族、宗教、血緣、國家……這些小共同體,把人看成最簡單的人,但這并不容易,想想猶太人被驅趕向隔離區的時候向他們扔石頭怒罵的小女孩,更不用說歐洲歷史上多少次的屠殺猶太人,莎士比亞的戲劇里不也是把猶太人當惡人嗎?足見反猶在歐洲有多么深的民眾基礎。
能從這么舉國一致反猶的德國民眾中脫穎而出,某種程度上辛德勒也是機緣巧合,他原本是為了減少成本而雇傭猶太人,但他們因之獲救對他的感激卻成就了他:他也許覺得自己不配,這樣的反躬自問、這樣的一念之仁,也包括跟猶太人在工作中的直接接觸,讓他慢慢發現猶太人也跟他是同樣的人,直到最后他向納粹軍官買猶太人,從奸商成為圣徒,那些猶太人對他,也從勞動力成為親人,所以,為什么他最后的名單都是工廠的老人,就是因為因熟悉而凝成了感情,讓這些人在他眼里不是數字而是活生生的人。這種機緣,當然不是每一個彼時彼地的德國人都有,不過,就是有這樣的機緣又怎么樣呢?拋開上帝伸出的救贖之手的人,古往今來,也太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