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罷蓮悅所著《胡馬北風嘯漢關——漢匈百年戰爭》,心中感慨頗多,大抵有那么幾條。
切勿輕易開啟戰端,大國之間的戰斗,是沒有真正贏家的,要適可而止。戰爭應該是一切政治手段、外交斡旋都失效后不得已的選擇。就個體而言,交戰雙方很少有人能從戰爭中獲益,和則兩利,戰則兩傷。漢武帝用四十四年謀劃和打擊匈奴,匈奴最后遠遁漠北,無力南下。漢王朝則也是“海內虛耗,戶口減半”,雖“地廣萬里”,但“天下之眾,亦減半矣”。這筆賬怎么算,都沒有真正贏家。后世史家對漢武帝的評價往往是“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禍”。對于漢武帝本人來說,這也算是他的幸運之處。
立國之戰至關重要,打得贏,則國威彰,打不贏,則國威頹。漢高祖劉邦輕敵冒進,在白登山被冒頓單于四十萬鐵騎團團圍住,僥幸方得逃脫。以致西漢前七十年都籠罩在匈奴強大不可戰勝的陰影之下,漢庭上下“恐匈癥”流行,只得以和親等方式換取所謂的和平。
戰爭永遠都是有其經濟和政治雙重屬性的,沒有脫離政治的戰爭,只是占比不同。匈奴劫掠中原,不僅僅是為了掠奪生產生活物資和人口,滿足其經濟上的需求,還有確立單于政治、軍事權威的目的,兩者所占比,可能前者大,后者小。漢武帝出擊匈奴,則政治屬性大,經濟屬性偏小。
戰爭永遠比拼的都是綜合國力,綜合國力決定戰爭的走向。沒有文景之治的豐富積累,漢武帝絕對不可能取得對匈戰爭的豐碩戰果。衛青、霍去病的天縱之才,也只有在強大的綜合國力基礎上,才能給予匈奴致命一擊。后期李廣利的失利,和常年窮兵黷武導致的國力不支也有很大關系。
戰爭的性質不是永久不變的,是隨時間、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漢武帝之前的漢匈戰爭,更多的是漢王朝的自衛反擊,為國家和民族的生存權而戰,然而在漢武帝時期,這種性質在匈奴身上倒是更為顯著。
后世對戰爭的描述,總傾向于大書特書戰勝的,諱言戰敗的。提起漢武帝,人們往往會聯想到他是一位對外戰爭無往不利的皇帝。殊不知,真正歷史上,最多算得上勝負各半吧。而且每一次勝利,都是付出慘遭代價的。比如漢武帝發動的汗血馬戰爭,遠赴大宛,十萬將士殞命,億萬財富耗費,整整打了四年,最后戰利品是三十匹駿馬,我是算不清這戰爭,到底是勝了,還是敗了。
看待歷史上的戰爭,多點百姓視角,少點帝王思維。漢武帝初年漢王朝人口三千六百萬,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去世時,漢王朝總人口少了四百萬。因此,可以說在漢武帝治下一共損失了將近一千六百萬人口。這是一種什么概念?這當然與常年的戰爭和隨之帶來的暴政分不開關系。史載漢武帝為政五十四年,用兵的年份就有三十多年,苛捐雜稅眾多。真正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作為一名普通民眾,活在漢武帝時期,無疑是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