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們談到了爸爸媽媽在唇腭裂孩子語言發展中的心理關注之與家庭相關的內容,本期我們繼續來聊聊爸爸媽媽在唇腭裂孩子語言發展中的心理關注中之社會相關的內容。
語言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結構系統,按其構成成分來說,包括語音、語法、語義三個方面。語言作為一種交流工具,要使它有效地發揮作用,說者和聽者都必須掌握一系列的技能和規則,這就是語言技能。兒童在語言發展過程中必須逐步掌握一些基本規則才能獲得產生和理解母語的能力。兒童早期的語言技巧與方法基本通過模仿形成。不少心理學家認為,在語言發展的早期,兒童不是模仿個別的、孤立的單音,而是模仿如何說出一個詞并通過詞在語音的相互關系中學習語音的。此外,心理學家還認為,在語言獲得過程中,兒童不僅僅是被動地模仿成人的語音,而是在各種語言情境中的主動參與者。這里所說的“各種語言情境”,指的就是社會環境。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社會化是個體由自然人發展為社會人的過程,是個體同他人交往,接受社會影響,學習掌握社會角色和行為規范,形成適應社會環境的人格、社會心理、行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過程。人是社會的一份子,需要與人交往、歸屬于一定的社會團體,需要得到他人的愛與尊重,這些社會需要是與吃飯穿衣等生理需要同等重要的,否則,將使個體喪失安全感進而影響心理健康。社會學與人類學的研究認為,群體合作具有生物保存與適應的功能,如果沒有群體的合作,不僅是人類,許多生物都得滅絕。馬克思也說:人的本質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可見,社會化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社會化涉及社會及個體兩個方面:
從社會視角看,社會化是社會對個體進行教化的過程。
從個體視角看,社會化是個體與其他社會成員互動,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的過程。
個體社會化從掌握語言開始,全部社會化是以語言社會化為前提的。語言社會化在個體社會化中占據特別重要的位置。語言是個體與他人及社會聯系的紐帶。語言集中反映了文化,掌握某種語言的過程本身就是社會化的過程。語言中蘊含的知識、規范與觀念必然對掌握這種語言的個體產生深遠的影響。個體掌握一種語言后,才能接受相應的社會習俗和態度,塑造自己的人格。個體可以在社會接受廣泛的教育,可以在學校和其他環境中習得語音語言并得到發展。同樣的,正確、清晰的語音也會更有利于孩子的社會化發展。
因此,各位唇腭裂孩子的爸爸媽媽們,你們要認識到讓孩子在一個與正常孩子相同的學校、社會環境下成長是孩子語音語言發展的關鍵,如果因為孩子發音不清而避免與他人交往或者推遲甚至不去幼兒園或小學的行為是錯誤的,這對孩子的語音語言發展極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