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有位劉老師,60多歲已經從校辦退休好幾年了,身體康健,紅光滿面,每天上班的路上,我都能看到她在健身,而且風雨無阻。
十一假期前的一段時間,劉老師的身影突然消失在健身區,我還以為她回老家了,結果在超市購物的時候偶然遇到她,才知道她在外地工作的一雙兒女今年要來北京陪她過十一。
老人特別高興,從9月中旬開始,她就忙得連軸轉,打掃房屋,擦玻璃,熬制女兒最愛吃的豬皮凍,炸好兒子愛吃的肉丸子,沒有時間去健身了。
一轉眼,十一假期結束了。可是,在上班的路上,我還是沒有看到劉老師矯健的身影。一次在小區門口偶遇,她剛從藥店走出來,面色憔悴,比節前的精氣神兒差了很多。
劉老師說,兒女十一還沒過完就一起離京了,孩子走了以后,她就覺得坐立不安,睡覺也不踏實,總覺得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卻渾身沒勁兒,感覺懶得動,心情也會莫名地煩躁,一點小事就容易發脾氣,吃飯也沒什么胃口,所以就出來買點胃藥。
聽了劉老師的話,我想她很可能是得了“老年節后空巢癥”。
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空巢”家庭已接近50%。上了年紀的“空巢”老人,期盼著節日前夕孩子們從四面八方回來,全家團聚,熱熱鬧鬧、歡歡喜喜。可是假期一過,兒女們就要各奔東西,剛剛還是闔家歡聚的一派景象,轉眼間又冷冷清清孤孤單單。
這種短時間內家庭氛圍的大起大落,對老人的心理是個極大的挑戰。如果老人心理不適應狀態較重,就會出現情緒焦躁、寢食不安等情緒和行為反應,這就是“老年節后空巢癥”。
子女不在身邊往往導致空巢老人心理上的孤獨脆弱,從而成為各種心理問題的直接誘因,而中國養兒防老的傳統理念則是造成空巢老人內心失落的根本原因。
進入老年期,人體的臟器功能開始衰退,心腦血管、腸胃、肝臟、關節炎、骨質疏松等各類疾病開始頻繁“光顧”老年人,這使空巢老人產生深重的心理危機感。最常見的就是失落感、孤獨感、衰老感、抑郁癥、焦慮癥。
隨著時代前進,空巢現象勢必日趨增多。我們空巢老人的心理問題,應該引起包括我們老人自身在內的所有人重視。
(1)子女關心
對待空巢老人,光有社會重視還不夠,關鍵是我們子女的關心與愛護。子孝父心寬,子女對待老人經濟上給予支持,物質上給予保障,生活上給予照料,精神上給予慰藉,是心理救援的主要內容。
作為子女不但要盡好經濟贍養的義務,更要重視精神贍養的義務。特別是長年在異地工作的子女,即使再忙,也應常回家看看,這對于空巢老人是一種很好的心理救援。
(2)親友幫忙
親幫親、鄰幫鄰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優良傳統。我們主張與人為善、與鄰為善,鄰里間要從做好事出發,幫助空巢老人購物、買菜、掃地、抹桌,陪伴老人看電視、聊天、散步等,甚至于陪伴老人去看醫生。
(3)心理自救
常言說得好:求人不如求己。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進行心理自救,是十分必要的。
我們空巢老人要充分認識到培養子女是父母的義務。子女長大成人,成家立業,有屬于他們自己的一片天地。過分去依賴子女,父母會失去尊嚴,同時也會影響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甚至造成小家庭的不和睦。
在人與人之間,我們應當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對子女更應如此。我們要體諒他們培養下一代的勞累,各方面幫助他們一些,也是老年人最大的樂趣,千萬不能以“我是生養你們的”為借口,要求回報,過分講究享受。
另外,融入社會也很重要。離退休是人生一大轉折,需要重新認識自己,重新正確定位。投身到社會中去,關心社會,發揮余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快樂的要素。
上老年大學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應當廣交朋友,互相關懷,喝茶聊天,結伴旅游,積極參加各種文體活動。總之,我們老年人更要自取其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
暮夏老師有話說:
父母“空巢”,并非我本意,但努力讓父母“不孤獨”,卻是吾輩之責。
如果你不能在長期陪伴在父母身邊,那么就請把這篇文章轉給他們,至少讓他們知道,你還惦記著他們。
最后,祝咱的爸媽們身心健康,遠離“老年節后空巢癥”!
參考資料:
1.每天去火車站“報到”老人患“節后空巢癥”.網易網.2011-02-11
2.謹防老人節后重陷“空巢憂郁癥”.農村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