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事件導致了結果
是你的態度影響了結果
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并不是受到“物”本身的干擾,而是受到自身對“物”態度的困擾。
情緒來自于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如果角度變了,產生的情緒反應就會跟著改變。這正是“情緒ABC理論”所闡述的觀點。
ABC情緒理論代表了一種創造個人感受和行為模式的模型,它告訴我們,情緒并非直接來源于我們的生活事件,而是來自于我們內心對這些事的解釋。
在情緒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性事件;B表示個體對此誘發性事件產生的信念;C表示因此產生的情緒與行為結果。請看下面這張圖:
它的創始者埃利斯認為:”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
而不合理的信念會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長久以往,就會引發情緒障礙。
但如果我們可以有效改變B(思維與信念),即對自己、他人及這個世界消極的看法和解釋,就能有效的改善我們的情緒,從而走向不一樣的結果。
那么B(belief信念)是如何產生的?
我們對于一件刺激性事件的發生產生的第一反應叫做自動思維(automatic thoughts),而自動思維來源于我們的潛意識(unconsciousness),而潛意識又受內心的價值觀(core belief)影響。
B對C的影響有多大?
在同樣的A(誘發性事件)失戀的情況下,不同的B(信念)會導致完全不同的C(行為結果):
內心樂觀自信的人認為:我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分手僅僅意味著這個人與我不合適,及時止損是好事,我一定可以找到我的靈魂伴侶。
于是,他重新對生活投以熱情和信心,積極參加社交活動,大膽而熱烈的追尋一段新的愛情。
而內心自卑的人認為:我為什么會被人拋棄,一定是因為我是個失敗的人,那么再談多少戀愛也注定會走向分手的結局,大概我不配擁有幸福,甜甜的戀愛永遠也輪不到我。
于是,他一蹶不振,甚至開始借酒澆愁,或許封閉自己變得喜歡獨處,或許四處社交變得濫情,對愛情不再抱有期待,心里對主動想要靠近他的人充滿了防備和警惕。
由此可見,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角度會直接影響事件的發展和結果。當發生了某件事,我們自然而然有了某種情緒和行為反應,卻忽略了我們這種習慣成自然的思維方式是否合理。
寫在最后:
一次的失戀或困擾可以通過安慰排解,但如何改變思維方式,從而在根源上解決問題,在每次遇到問題時都能自我解決消化才是真正需要做的事。
但是,人們本身很難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方式的合理性,所以在沮喪困惑時,及時尋求咨詢師的幫助,才能及早發現問題并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