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總會對孩子說:“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實際上,父母的這種表達方式是不恰當的,它否定了孩子的不良情緒,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不應該有這樣的情緒。
如此不僅不能讓孩子宣泄負面情緒,而且會助長孩子的壓抑和自我否認。
孩子會先認同父母的說法,壓抑自己的情緒,時間長了自己都意識不到自己還有負面情緒。
這樣的教育方式往往會導致孩子發展出一些心理問題、心理障礙。
CASE
讓我們來看看這個案例:
一日,小東非常高興,因為學校將有一場重要的籃球賽。他連走路時都是蹦著走,因為籃球是他特長,他真的想好好表現一下。不料就在下樓梯時,他突然扭傷了腳。
小東的心情頓時從沸點降到冰點,他很氣惱,狠狠的用小拳頭砸著墻。
當小東失落地回到家,父母看到他腳扭傷了,趕緊問:“怎么搞的,打籃球不小心扭傷的?”小東聽到“籃球”二字,大吼一聲,沖進了屋子。
這一舉動把父母嚇了一大跳,他們聽到小東在自己房間里還有摔東西的聲響。
有些父母會立刻制止孩子的行為,說“你都多大個人了,還這么臭脾氣!”有些父母面對發脾氣的孩子,則會表示“沒什么大不了,有爸爸媽媽在,什么都會幫你解決”。他們想用這種方式安慰孩子,結果卻適得其反。
父母這樣的教育方式并不代表沒有愛,而是表達愛的方式出了錯。
父母越想在思想上控制孩子,以愛的名義剝奪孩子自由思想的空間,孩子就越會感到窒息。
孩子年齡越小越容易因需求未滿足而心里難過,引發負面情緒。一旦出現了這種狀況,父母千萬要記住: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宜“疏”不宜“堵”。
01 了解孩子沉默的原因
孩子小時候通常不善用語言表達情緒,在孩子的情緒表達中,有一種方式叫做沉默。
當他變得沉默,就表示他的情緒開始有波動了,父母不要因為工作忙而忽略這個細節,要及時給予孩子關注和引導,別讓孩子被負面情緒所困擾。
02 允許孩子哭泣
當孩子因為傷痛哭泣時,父母別責備他,不要對他說“做人要勇敢,不能哭”之類的話。
孩子哭泣了,這表示他的情感正處于最脆弱、最需要安慰的時刻,這時父母要允許孩子哭泣。
與成年人相比,孩子行為的目的性更強,他向人哭訴,是希望有人給予自己真正的幫助,迫切想解決問題,而不是僅限于心理上的安慰。
父母應給予孩子及時的幫助,讓孩子順利地渡過難關。
03 允許孩子發脾氣
當孩子大喊大叫、踢東西、打墻等方式來發泄情緒時,父母請先不要生氣,也不要在這時訓斥他、制止他,讓他好好發泄一下,然后再與孩子談心,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男孩體內的睪丸素會讓他們在受到打擊時,比成人更容易憤怒,當然,也更需要發泄。
孩子用身體沖撞、大吼大叫等方式來發泄情緒時,父母不用過于擔心,也別嚴厲批評,讓孩子痛快地發泄后,再找回內心的平靜。
04 理解孩子的負面情緒
父母一定要學會理解、接納、保護、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
因為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是很正常的事情,他們感到懼怕才會知道注意安全;他們感到愧疚才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對的;感到難過才會理解別人的悲傷。
所以,父母不要過分壓制孩子的表達,要讓他充分表達出來。
05 保持積極的親子溝通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時,一定要學會耐心傾聽,讓溝通對孩子的負面情緒發揮引導作用。
那些能鬧、能說、接納自己天性的孩子才容易成為心理健康的孩子。
所以,親子之間的積極溝通可以讓孩子有地方說心里話、有地方釋放情緒壓力,讓家庭成為孩子有話可說、有話直說的空間。
這樣寬松的家庭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孩子身心才會更健康。
寫在最后
哭鬧是孩子發泄情緒的本能,父母要用一個平靜的心態,等待孩子情緒慢慢平穩下來再用輕松的口氣告訴孩子不要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