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此《二十四節氣時令、農事對聯》是根據一年四季中的二十四節氣時令、氣候、特點、農事及規律變化綜合編寫。起初是想按著二十四節氣先后順序編寫,經過實際操作實施,起初的愿望很難實現,因為受聯語格式以及氣候因素諸多限制不能完全按序編寫,另外,二十四個節氣,現編寫了12副對聯,除了10、12以外,每一副對聯包含兩個節氣,10含有三個節氣,12是一個節氣,這是受聯語要求和節氣時令變化的需要。敬請讀者諒解是荷!
1,立春陽生八節首,
雨水雨降十六元。(1)
2,驚蟄啟開沉睡夢,
谷雨舒展悅歡身。(2)
3,春分晝夜等同短,
大雪冰霜逐夜長。(3)
4,清明朗晴草木茂,
夏至炎熱花蔭強。(4)
5,立夏扇風上來手,
秋分晝夜平到頭。(5)
6,小滿小麥籽粒滿,
立秋天空云霞高。(6)
7,芒種小麥成熟到,
立冬冰霜進漸來。(7)
8,小雪平原不耕地,
大寒江海難走船。(8)
9,冬至日短正到首,
小寒凌長初生頭。(9)
10 暑熱小大至處腳,
暖溫熱涼逐終端。(10)
11 露凝白色涼天始,
霜降玉顏冷日生。(11)
12 寒露三候近冰色,
清涼晚秋高雁身。(12)
說明:
1,立春陽生八節首,雨水雨降十六元。(1)陽生,陽氣升起、上升。八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其余為十六氣。雨水,是十六氣中第一個,所以“雨水雨降十六元”,元,為第一。
2,驚蟄啟開沉睡夢,谷雨舒展悅歡身。(2)此時氣溫上升,土地解凍,春雷始鳴,蟄伏過冬的動物驚起活動,故名。“農諺說:'驚蟄麥直’,'驚蟄,蛇蟲百腳開食’,節氣到了驚蟄,大地回暖,三麥拔節,毛桃爆芽,雜草返青,百蟲蘇醒開食,開始有雷聲和蛙鳴。”所以“驚蟄啟開沉睡夢”。農諺曰:“谷雨前后種瓜點豆”故“谷雨舒展悅歡身。”在修辭方面運用了擬人手法。
3,春分晝夜等同短, 大雪冰霜逐夜長。(3)春分晝夜等同短,春分這一天,南北半球晝夜相等,從此,夜短晝長,這里的短,是指這一天,夜最短。大雪冰霜逐夜長,大雪以后,冰霜降落明顯增多,同時黑夜還在不斷延長,一直到冬至,日最短,夜最長。
4,清明朗晴草木茂,夏至炎熱花蔭強。(4)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所以“清明朗晴”。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夏至炎熱花蔭強,”正好與前者相對。
5,立夏扇風上了手,秋分晝夜平到頭。(5)有句俗語:“立了夏把扇拿。故,“立夏扇風上了手”。秋分,又是一個晝夜相等的節氣,故“秋分晝夜平到頭。”平,就是平等、相等。又云:“春分秋分,晝夜平分”。
6,小滿小麥籽粒滿,立秋天空云霞高。(6)前者,是時令農事,小滿,正是小麥籽粒飽滿的季節,但是還需要一個節氣芒種才能成熟。后者,是季節氣候。立秋后就進入了秋季,秋季最明顯氣候是秋高氣爽,故"立秋天空云霞高"。
7,芒種小麥成熟到,立冬冰霜進漸來。(7)芒種,是小麥農作物成熟的季節,農諺:“芒種三天見麥茬。”意思是:芒種后三天農民便開始收割小麥。立冬,是冬天來臨的標志,立冬以后冰霜就進漸來了。
8,小雪平原不耕地,大寒江海難走船。(8)這一對聯真實描寫了小雪與大寒兩個節氣的氣候變化。農諺云:“小雪不耕地,大雪不行船。”那么,大寒在大雪之后,正值一年中最冷的時段,當然就更不能行船了。
9,冬至日短正到首,小寒凌長初生頭。(9)冬至,是晝日最短的一天。小寒,是凌冰剛剛開始生的時候。
10 暑熱小大至處腳,暖溫熱涼逐終端。(10)上聯,點名三個節氣:小暑、大暑和處暑。暑熱小大,是小暑大暑之意。至處腳,到處暑為止。下聯:是對上聯一個補充說明:暖溫熱涼:是對這三個節氣:小暑、大暑、處暑氣溫時令規律一個精準概括,暖溫熱涼,是說小暑——大暑——處暑由炎暖到暑熱,由暑熱到溫涼,這樣一個時令變化、氣候交接的時節。
11 露凝白色涼天始,霜降玉顏冷日生。(11)上聯,露,是白露。意思是白露節日是天氣氣候變涼的開始。下聯,霜降開始下霜是天氣變冷、冷空氣生成的開端。
12 寒露三候近冰色, 清涼晚秋高雁身。(12)上聯,寒露三候,寒露節日共有十五天分三候,每候:五天。這十五天天氣氣候接近了冰色。下聯,是對上聯一個補充延伸:“清涼晚秋高雁身。”意思是:“寒露后進入了清涼晚秋的季節,抬頭可以看到大雁在高空飛翔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