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要搞錢,要改變自己,首先要改變自己接觸的人和信息。
來源:鉛筆老爸(ID:qianbilaoba)
作者:鉛筆老爸
新的一年要搞錢,要改變自己,首先要改變自己接觸的人和信息。
今天和大伙聊聊,為何要改變自己接觸的人。
1
人一到群體中
智商就嚴重降低
先從我犯錯說起。
春節前去了趟菜場。菜場離小區,步行大概15分鐘,但是住了5年一次沒去過。
平常都是在手機上買菜,但經常買得不新鮮,所以這次還是去了菜場。
沒想到菜場人擠人,路都沒辦法走。一群大媽大爺搶菜,我也跟著搶,買了2大包,我很有成就感。
可是,等忙完才發現買的菜也不是很新鮮,品相也不咋樣。這時才意識到,我被那種搶菜的氛圍影響了。
就算買不到,我也完全可以在買菜軟件上下單,但為何還是控制不住呢?
這和直播間買東西,是一個道理。
人是群體性動物,很容易受到環境影響。
《烏合之眾》書里有句話:“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
想想看為何孟母三遷?
為何孩子上學要擇校?
為何交友要交正能量朋友?
為何要盡量接觸高能級圈層?
本質上都是這個道理。
2
自媒體大V達叔在《喚醒自己》這本書里說:“身邊即世界”。
這句話,我的理解有2個層次:
1.我們看到的,往往只是事物的一角,容易產生幸存者偏差。
2.我們的認知水平和財富等級,往往被周邊人決定了。
1.我們很多時候,能看到的,往往是局部。
同樣一個現象,如果你接觸的人正能量的多,你可能得出積極的結論。反之,你可能得出消極的結論。
比如,你會看到所在的城市遍地都是房子,一線城市很多樓盤在降價,各地調控都在松綁。
這是問題的一面,如果你只看到這面,你會認為,樓市徹底涼涼。
但是還有另一面。
知名經濟學家李迅雷給出過數據:5億人家中沒有抽水馬桶。
其實,只要你問問熟悉的人,問問對現在的房子滿不滿意?
我發現,沒有一個滿意的,要么是吐槽物業,要么抱怨戶型,要么不滿景觀,要么是不爽配套……
如果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看,你對整個問題的判斷會更理性。
2.我們的認知水平和財富等級,由身邊人決定。
有句話記不得出處了,是這樣說的:
“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彼此之間做的是加法,和負能量的人在一起,做的卻是生命的減法。”
記得Facebook做過一個60萬用戶的實驗。對一部分用戶屏蔽好友的積極動態,對另一部分用戶屏蔽好友的消極狀態。
一周之后,持續看到積極動態的人,發布的動態也更積極,另一批人更消極。
鉛筆老爸年輕時一直比較悲觀,對人際關系悲觀,對未來生活悲觀。如果讓我用一個詞形容那時候,我會選“憂郁”。
后來遇到了孩她娘橡皮老媽,她是個絕對的樂天派,永遠相信“車到山前必有路”。
和她結婚十來年了,我也變得樂觀而積極。如果你是個悲觀的人,看我的文章估計也看不下去。
一年前,我認識了醫療圈自媒體大v達叔,這個家伙更是個樂天派。即便在疫情最惡劣的時候,他依然相信一切困難都是暫時的,未來會更好。
加入他的知識星球,更是大吃一驚。
因為疫情,什么微信群、QQ群,到處都是怨氣、無奈、恐懼、焦慮,甚至絕望,很多人想的就是躺平,仿佛活下去就是個奢望。放眼望去,四處都是一片灰色基調。
但是他的星球,殺氣騰騰,一群人個個摩拳擦掌,討論的都是怎么搞錢。外面萬馬齊喑時,他們還在研究怎么擴大個人資產。
每每看到他們的言論,我總能受到鼓舞。
接下來,我要思考怎么和這幫人鏈接,說不定就有財富機會,貴人和財神說不定就在我們身邊。
3
新一年還是要走出去看一看,還是要和一些陌生人建立一些弱鏈接。
前一陣子鉛筆老爸花了5位數,上了2天的線下課。
課程是講資產配置的,一天11個小時,課講到夜里10點多,然后還有作業,信息密度大得腦袋要炸裂。
我到凌晨1點困得不行就睡了,同組的一個家伙,做作業做到凌晨3點,第二天6點又起來,接著干。
他20歲出頭,研究的是1000萬資金投向,手上還有一把房子。
我問他為啥這么拼?
他說,要給老師一個好印象。
看見沒?人家是要通過這種方式拉近和老師的距離。
第二天老師問大伙睡覺時間,12點睡的舉手、1點的、2點的、3點的……問到4點時,居然還有好幾個人舉手。
還有一個看起來以為是剛畢業的,已經是第二次來學習了。
一看作業,研究的全部是400平左右的別墅。研究之深和維度之廣,我不得不服。
一聊,發現人家現在就住在城東的第一代富人區——一個典型的富二代。
你以為富二代就是游手好閑、吃喝嫖賭了,大錯特錯,人家比你還拼命。
被一群段位高了N級的人碾壓,有一瞬間我的確感到絕望,但是我相信還是有機會。
一個南方小姑娘,上臺做城市區域價值分析,一個個樓盤如數家珍,我開始還以為是中介呢,可人家只是電子廠小妹。
即便起點很低,但是能有意識通過學習改變自己,就憑這一點,就可以遠遠甩開很多同齡人。
通過這2天的學習,我再也不會想躺平了。
像咱們這樣出身農村,沒有牛叉plus的學歷,沒有金光閃閃的履歷,沒有背景只有背影,躺個毛線啊,你指望啥?
4
富人的處事方式、思維方式,對我們會有啟發。
房圈有個大咖,手上一把房產,卻長年住酒店。
他的房產集中配置在一二線城市,這幾年云游四方,四海為家,云南民宿住一段時間,四川租房住一段時間,湖南酒店再住一段時間……
35歲,財務自由了,所以可以任性。
他對這種生活方式解釋:只要支配權,不要擁有權。
很多東西不需要擁有。
你看,銀行不生產錢,錢是儲戶的,但是銀行把這些存款變成貸款,然后大賺。
比如,不開車,也沒啥,大城市基本上隨時可以打到車。
比如,滴滴打車起步階段,它的推廣團隊其實是眾多出租車司機,它用一點點小手段,就把這些人變成了自己的推廣力量。
這種思維非常強大。
如果你追求擁有,你能獲得的東西太有限了,但是換個思維,萬物皆可為我所用。
我原想是不是買個車位,現在想,買個毛啊。這是純消費,小區車位一抓一大把,根本沒必要。
我們很多時候都在焦慮:想實現一個目標,資源永遠不夠,不是缺這,就是缺那。很多問題困擾我們,也是因為資源匱乏。
但如果試試這個思路——“只要支配權,不要擁有權”,說不定就有了新的解決思路。
這種思路,你身邊能學到嗎?我身邊是沒有這樣的人的。
認識了這位大咖,我的確大開眼界,原來還可以這樣玩……
現在越來越相信一點:顯性知識,從公開書本中學;隱形知識,從特定圈層中學。
這兩年越發認識到一個問題,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特別是學校不教的一些隱形知識,只存在于一些小的圈子當中流傳,這種信息是封閉的。
特定圈層都是一些小眾群體,很多內容現在都不適合公開傳播了。
我是鐵了心要提升財富量級的,所以下一步還是要接觸一些小的圈子,認識一些富人,學習他們的思維方式。
5
人是環境的動物,往往會被周邊的人所影響,所以需要有意識的改變環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商業哲學家吉米·羅恩說過:“一個人的水平,就是他最常接觸的5個人的平均值。”
這需要我們主動選擇。
一些離開一線城市,回到三四線城市的,往往發展空間縮小了,生活質量也下降了。
新的一年,我們要主動選擇自己身邊的人。
靠近積極上進、踏實進取的人,遠離牢騷滿腹、急功近利的人。
盡量和富人混在一起。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