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上冊知識點(含答案)
第一章 機械運動
1.1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1、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符號(m)。比米大的單位有(千米)符號( km),比米小的單位有(分米)符號(dm)、(厘米)符號(cm)、(毫米)符號(mm)、(微米)符號(μm)、(納米)符號(nm)。換算關系為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1μm=(10-6)m,1nm=(10-9)m。
2、長度測量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測量結果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 、測量結果包括(數字)和(單位)兩部分。
4、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符號(s)。其他單位還有(分)符號(min)和(小時)符號(h)。換算關系為1h=(3600)s,1min=(60)s。
5、誤差是(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別)。誤差(不能)消除,只能(減小)。減小誤差的常用方法是(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1.2 運動的描述
1、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2、在判斷物體運動或靜止時,作為(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3、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1.3 運動的快慢
1、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定義(把路程與時間之比叫做速度),用字母(v)表示。速度公式(v=s/t)。速度基本單位(米/秒)符號(m/s),常用單位還有(千米/時)符號(km/h)。換算關系為1m/s=(3.6)km/h。
3、物體(沿著直線)且(速度不變)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4、某人從甲地到乙地,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v1,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v2,則全程的平均速度為(2v1v2/(v1+v2))。
5、某人從甲地到乙地,前半段時間的平均速度是v1,后半段時間的平均速度是v2,則全程的平均速度為((v1+v2)/2)。
1.4 測量平均速度
1、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時,用(刻度尺)測量(路程),用(停表)測量(時間)。
第二章 聲現象
2.1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發聲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2、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一般(不同),通常聲音在固體中傳播速度最(快),在氣體中傳播速度最(慢),真空(不能傳聲)。
3、15℃時空氣中的聲速是(340m/s)。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聲和原聲分開,要區別出回聲,至少要離障礙物(17)m。
4、在比較小的房間里聽不出回聲,是因為人與障礙物太(近),(回聲)與(原聲)混在了一起,所以聽不出。
5、兩同學分別站在一根長鐵軌的兩端,一人敲擊鐵軌一端一下,另一人會聽到(兩)個聲音,第一個聲音是(從鐵軌中傳來的),第二個聲音是(從空氣中傳來的)。
2.2 聲音的特性
1、聲音的三個特性是(音調)(響度)(音色)。
2、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頻率)有關,頻率是指物體振動的(快慢),單位是(赫茲),簡稱(赫),符號(Hz)。
3、人耳能夠聽到的頻率范圍是(20Hz)到(20000Hz)。把高于(20000Hz)的聲叫(超聲)波,低于(20Hz)的聲叫(次聲)波。這兩種聲波人都(聽不到)。
4、響度是指聲音的(大小),與發聲體的(振幅)有關,也與人(距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
5、能聽出是哪首曲子是利用(音調),能聽出是什么樂器演奏是利用(音色),能聽出是哪位同學在說話是利用(音色)。
6、女高音唱歌,男低音伴唱,(女高音)的音調高,(女高音)的響度大。
2.3 聲的利用
1、可以利用聲音傳遞(信息)和(能量)。
2、聲吶和B超是利用聲音傳遞(信息);超聲波清洗和碎石是利用聲音傳遞(能量)。
2.4 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1、從物理學的角度,噪聲的定義: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發出的聲音。
2、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噪聲的定義: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
3、控制噪聲的方法:在(聲源)處防止噪聲(產生);在(傳播過程中)防止噪聲(傳播);在(人耳)處防止噪聲(進入人耳)。
4、用(分貝)為單位來表示聲音強弱的等級。
第三章 物態變化
3.1 溫度
1、物體的(冷熱程度)叫做溫度。
2、測量溫度的工具是(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熱脹冷縮)的規律制成的。
3、攝氏溫度規定:把在(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定為0℃,(沸水)的溫度定為100℃。
4、體溫計的刻度范圍通常為(35℃)到(42℃)。
3.2 熔化和凝固
1、物質常見的三種狀態是(固態)(液態)(氣態)。
2、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熔化,熔化時(吸)熱。
3、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凝固,凝固時(放)熱。
4、有(熔點)的固體叫晶體,如(冰、海波、金屬);沒有(熔點)的固體叫非晶體,如(蠟、松香、玻璃)。
5、同一種物質的熔點和凝固點(相同)。標準大氣壓下,冰的熔點是(0℃),水的凝固點是(0℃)。
6、溫度處于熔點或凝固點的物質可能是(固)態、(液)態或(固液共存)態。
7、晶體熔化過程中溫度(不變),非晶體熔化過程中溫度(上升)。
8、晶體熔化要滿足(兩)個條件:溫度(達到熔點)且繼續(吸熱);晶體凝固要滿足(兩)個條件:溫度(達到凝固點)且繼續(放熱)。
3.3 汽化和液化
1、物質從(液態)變成(氣態)的過程叫汽化,汽化時(吸)熱。
2、物質從(氣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液化,液化時(放)熱。
3、汽化的兩種形式是(沸騰)(蒸發)。
4、沸騰是在(一定溫度)下,在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液體(沸騰時)的溫度叫沸點,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是(100℃)。
5、液體沸騰時(吸)熱,溫度(不變)。
6、液體沸騰要滿足(兩)個條件:溫度(達到沸點)且繼續(吸熱)。
7、蒸發是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的,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緩慢)的汽化現象。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是(液體溫度)(液體表面積)(液體上方空氣流動速度)。
8、蒸發(吸)熱,有(致冷)作用。
9、液化的兩個方法(降低溫度)(壓縮體積)。
10、被100℃水蒸氣燙傷要比被同溫度的沸水燙傷(嚴重)。
11、冰箱工作時,制冷劑在冰箱內部(汽化)(吸)熱,在外部(液化)(放)熱。
3.4 升華和凝華
1、物質從(固態)變成(氣態)的過程叫升華,升華時(吸)熱。
2、物質從(氣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凝華,凝華時(放)熱。
3、深秋早晨窗玻璃上出現水珠是(液化)現象,水珠出現在玻璃的(內)表面;盛夏開冷氣的屋子窗玻璃上出現水珠是(液化)現象,水珠出現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早晨窗玻璃上出現冰花是(凝華)現象,冰花出現在玻璃的(內)表面;夏天濕衣服變干是(汽化)現象;冬天冰凍的衣服變干是(升華)現象;干冰在常溫下直接(升華);用久了的燈泡,燈絲變細是(升華)現象,玻璃壁變黑是(凝華)現象。
第四章 光現象
4.1 光的直線傳播
1、光源是指(能夠發光)的物體,分為(天然)光源,如(太陽、螢火蟲)和(人造)光源,如(電燈、蠟燭)。
2、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光線是一條表示光傳播的帶(箭頭)的(直線)。
3、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線傳播),成的像為(倒)立的(實)像。
4、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為(3×108)m/s,合(3×105)km/s。光在空氣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慢)一點兒,光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氣中(慢),光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玻璃中(快)。
5、光年是(長度)單位。
4.2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都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現象中,光路(可逆)。
3、反射分為(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這兩種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我們能從不同方向看到黑板上的字是光的(漫)反射,坐在邊上的同學看不清黑板另一側的字,感覺黑板反光是光的(鏡面)反射。
4、當光垂直入射時,反射角和入射角都是(0)度。
4.3平面鏡成像
1、平面鏡成像現象是由于光的(反射)。
2、平面鏡成像規律: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和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3、平面鏡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虛)像。
4、人看到平面鏡里物體的像,實質是物體的光經平面鏡(反射)后進入(眼睛)。所以成的像位于(反射)光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處。
5、實像是由(光)相交形成的,(能)呈現在光屏上;虛像是由(光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形成的,(不能)呈現在光屏上。
6、凸面鏡對光有(發散)作用,如(汽車后視鏡);凹面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如(太陽灶)。
4.4光的折射
1、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偏折)的現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規律:光從(空氣)即光速(快)的介質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即光速(慢)的介質時,折射光線(向)法線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從(水)或(其他介質)即光速(慢)的介質斜射入(空氣)即光速(快)的介質時,折射光線(遠離)法線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當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增大)。當光從空氣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中時,傳播方向(不變),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都是(0)度。
3、在折射現象中,光路(可逆)。
4、當人們從岸邊向水中觀察時,水中的白云是光的(反射)現象,水中的魚是光的(折射)現象,看到的魚其實是真實魚的(虛)像,真實魚在看到的魚的(下)方。
4.5光的色散
1、白光通過棱鏡后被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這七種顏色的光的現象叫光的(色散)。
2、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
3、紅外線的應用有(遙控、夜視);紫外線的應用有(殺菌、驗鈔)。
第五章 透鏡及其應用
5.1透鏡
1、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叫凸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叫凹透鏡。
2、過光心的光傳播方向(不改變)。
3、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經過凸透鏡后,折射光線(過焦點);過焦點的光經過凸透鏡后,折射光線(平行于主光軸)。
4、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經過凹透鏡后,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過虛焦點);射向虛焦點的光經過凹透鏡后,折射光線(平行于主光軸)。
5、每個透鏡都有(兩)個焦點,且這些焦點的焦距(相等)。
5.2生活中的透鏡
5.3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1、凸透鏡成像一般規律: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外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像在(一倍焦距與二倍焦距之間),實例是(照相機);物體在二倍焦距處時,成(倒立)(等大)的(實)像,像在(二倍焦距處);物體在一倍焦距與二倍焦距之間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像在(二倍焦距以外),實例是(投影儀);物體在焦點處時(不成像);物體在一倍焦距以內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像在(物體同側),實例是(放大鏡)。
2、凸透鏡成像深層規律:無論虛像還是實像,像變大時,像距變(大);(二倍焦距)處是成實像時放大和縮小的分界點;(焦點)處是實像和虛像的分界點。物體離焦點越近,像越(大);離焦點越遠,像越(小)。成實像時,物體在(二倍焦距)處,物與像的間距是最短的,為(4f)。
3、凸透鏡成像的位置可以利用三條特殊光線中任意兩條來確定,這三條特殊光線為:平行于(主光軸)的光;過(光心)的光;過(焦點)的光。
4、做凸透鏡成像實驗時,要使(燭焰中心)(透鏡中心)(光屏中心)處在(同一高度)。
5、如果將凸透鏡遮擋一半,則光屏上的實像會變(暗)。
6、攝影師給小明照了一張半身像后,在照全身像之前要將相機(遠離)小明一些,并(減小)鏡頭與底片之間的距離。
7、凹透鏡成(正立)(縮小)的(虛)像。
5.4眼睛和眼鏡
1、近視眼看不清(遠)處的物體,是由于晶狀體太(厚),折光能力太(強),像成在視網膜(前),用(凹)透鏡矯正。
2、遠視眼看不清(近)處的物體,是由于晶狀體太(薄),折光能力太(弱),像成在視網膜(后),用(凸)透鏡矯正。
5.5顯微鏡和望遠鏡
1、顯微鏡和望遠鏡的物鏡和目鏡都是(凸)透鏡。
第六章 質量與密度
6.1質量
1、(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做質量,用字母(m)表示。質量的基本單位是(千克),符號(kg)。比千克大的單位有(噸)符號(t),比千克小的單位有(克)符號(g)和(毫克)符號(mg)。換算關系:1t=(103)kg,1 g=(10-3)kg,1mg=(10-6)kg。
2、實驗室里測質量的工具是(天平)。
3、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先將天平放在(水平臺)上,把(游碼)放到(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處,調節(平衡螺母),使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央。然后將被測物體放在(左)盤,在(右)盤加減(砝碼)并調節(游碼),直到天平平衡。則物體的質量為(砝碼)質量與(游碼)示數的和。
4、用(鑷子)取砝碼,讀游碼示數時要讀游碼(左)側的刻度。
5、在調節天平平衡時,如果指針指在分度盤的左側,則要將(平衡螺母)向(右)側調節。
6、如果沒將游碼撥到零刻度線處就調節平衡,則測得質量比真實值偏(大);如果使用磨損的砝碼進行測量,則測得質量比真實值偏(大)。
7、如果把物體放在右盤、砝碼放在左盤進行測量,則測量結果要將砝碼質量(減去)游碼示數。
8、物體的質量不隨它的(形狀)(物態)和(位置)而改變。
6.2密度
1、某種物質組成的物體的(質量)與它的(體積)之(比),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用字母(ρ)表示。密度公式為(ρ=m/V),單位是(kg/m3)和(g/cm3)。1g/cm3=(103)kg/m3。
2、水的密度值是(1.0×103kg/m3),其物理意義為(體積為1m3的水,其質量為1.0×103kg)。水結成冰后質量(不變),體積(變大),密度(變小)。
6.3測量物質的密度
1、測固體密度時,為了減小誤差,要先用(天平)測(質量),后用(量筒)和(水)測(體積)。
2、測液體密度時,為了減小誤差,先測(燒杯)和(液體)的總質量,再將(燒杯)中的(部分液體)倒入(量筒)中并記下體積,用天平測出(燒杯)和(剩余液體)的總質量,再計算液體密度。
6.4密度與社會生活
1、水在(4℃)時,密度最(大),其值為(1.0×103)kg/m3合(1.0)g/cm3。
2、用質量相等的兩種密度分別為ρ1和ρ2的金屬制作合金,則合金的平均密度為(2ρ1ρ2/(ρ1+ρ2))。
3、用體積相等的兩種密度分別為ρ1和ρ2的金屬制作合金,則合金的平均密度為((ρ1+ρ2)/2)。
如果您認為這篇文章有價值,請轉發給周圍的人,這也是對王老師最大的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