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魅力
文/丁國文
人與人最大的區(qū)別在于語言,言談中有聲如宏鐘,有細語殷殷,宛如豪放派像關(guān)西大漢執(zhí)銅鈀鐵扳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又若婉約派像十八女子執(zhí)紅牙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
因此唯文學、詩歌中的言語是一種極少數(shù)的語言。古漢語、詩、詞中言語最為推崇。《詩經(jīng)》中的言語即使今人很晦澀,那也是今人文字水平境界不高而造成,而現(xiàn)代詩大眾欣賞不悅目時則歸咎為作者語言磁性不強!語言的魅力還在于講話者的語速!語急,語慢都不能稱其為好,只有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才恰到好處。聽余秋雨的演講給人以探山之感,漸漸引領(lǐng)聽眾進入無限風光;聽于丹演講則是言語貫暢,潤物無聲心靈之約。八十年代初我國譯制片的配音演員,如童自榮、喬榛、丁建華......中國的觀眾有意無意被影片中的配音吸攝......語言的另一種功能即是映射了一個人的內(nèi)心,一語不發(fā),不見得就是沉府。試想,人海茫茫,一個生靈與另一個生靈的擦肩一瞬,沒有語言的表達,那只能永作陌路人!只有言語的信息反饋,人的大腦才能烙印下痕跡。當下社會一些人養(yǎng)寵物狗,究其本質(zhì)就是主人將一種言語注入寵物的低思維中,因為此時主導地位的人永遠不會生氣,他永遠掌握著自己的意識行為,狗永遠不會有意或無意中用語言傷害主人!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一切風云雨起盡在言語中風平浪靜,或者引來山雨欲來風滿樓......相傳古代外國的一次戰(zhàn)爭中,一方下戰(zhàn)書恐嚇,如果對方不投降,如果、如果......而另一方則在回信中僅僅寫了兩個字——“如果……”就避免了一場戰(zhàn)爭!不得不佩服語言的微妙!現(xiàn)實中人與人如果沒有語言的心有靈犀,各懷心中事,盡在不言中......那么人際中孕育的矛盾永遠無法消除!古人云——“眾口爍金,積毀消骨”。可見語言的功效還可以致人以死地,三國諸葛亮兩軍陣前笑罵王瑯,當場吐血死于馬下。俗語講,“不怕紅臉關(guān)公,就怕抿嘴菩薩”。說明不善于言辭的人,事非故然少,但永遠是故事之外的看客。從另一角度講語不可言盡,如果事實和謊言都會傷人則應該選擇沉默,到后來甚至會選擇離去......更有甚者,如同魯迅說的——不在沉默中爆發(fā),便在沉默中死亡。
所以,我們應該提倡人還是應該盡可能用語言溝通,彼此找到一個平衡點,良言一句暖三冬,因為人是最難“養(yǎng)著”的一種寵物……
【作者簡介】丁國文:豐鎮(zhèn)同鄉(xiāng)會友人,文學愛好者,曾就讀于豐鎮(zhèn)二中,現(xiàn)就職呼和浩特鐵路局集寧工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