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端午節剛過,今日又迎來了六一兒童節。
印象中,兒童節早已離我遠去,關于兒童節的那些記憶也只停留在每年大約六一之前學校會給表演節目的我們化個妝、跳個舞表演慶祝一下,父母從未單獨給我們這些孩子過過兒童節或買禮物送給我們,可那時候內心卻也簡單快樂,對生活充滿了各種期待和幻想。現在的兒童節,我看到的大多也是這些大朋友們帶著小朋友們一起奔赴于孩子們各種琳瑯滿目的文藝演出和文藝匯演比賽等,單獨特定的兒童節禮物自然更是不可少的一項節目了,有些孩子也形成了理所當然的節日有禮物的思維定勢了。
成人的我不禁問自己,過兒童節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初衷又是什么呢?小時候從來沒有關注過,現在也應該普及、主動去弄明白一下這個“常識”了吧?帶著疑問,我忍不住百度了一下,
“六一國際兒童節(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又稱兒童節,是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為了改善兒童的生活,為了反對虐殺兒童和毒害兒童的節日。1925年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關于兒童福利的國際會議上,國際兒童幸福促進會首次提出了“兒童節”的概念,號召各國設立自己的兒童紀念日。該倡議得到世界許多國家的贊同。大多數國家通常定為每年的6月1日,所以通常稱六一兒童節為國際兒童節。”
“提醒全社會和父母共同保障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這是過兒童節最根本的意義。
受教育權,在當今的社會,兒童的各種藝術培訓班、特長班、補習班、什么小天才班等等的那個火熱勁兒,兒童的“受教育權”,我想不是保障的問題了,而是保障過剩的問題,過猶不及。
各種兒童培養發展班兒,我想還是要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兒童個性特點,有針對性地引導孩子選擇好自己想學的特長,幫助挖掘、發現他的興趣點所在,并引導培養他不怕吃苦,能長期堅持下去的專注力、毅力。讓專注成為一種習慣。心理老師告訴我們一個人一生當中至少有7-8種愛好興趣,那么作為父母,給孩子最重要的禮物,是不斷地去發現和挖掘出孩子的興趣特點,幫助孩子找到其中的樂趣,這樣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活得也會開心、豐富多彩些。事實上,當一個人找到并做自己真正熱愛的事兒時,他是不覺得辛苦的。
在海雅繽紛城買衣服的時候,我看到一個小女孩,大約5歲的樣子,一直在試衣服的鏡子面前跟著商場里的音樂不斷地看著鏡中的自己跳舞,自編自導自演,節奏踩點都很不錯,小女孩沒有管自己頭上的汗珠和其他任何人的眼光,一直專注地跳呀跳(至少有半小時左右),媽媽則在一旁試穿衣服,我想這孩子對舞蹈的熱愛和癡迷,應該是內心的“真愛”吧。若能長期堅持下去,一定很了不起。有些孩子學的東西不是孩子內心真正想學的,而是在爸媽眼里這個很好,那個很棒,要他學。當要孩子學和孩子自己想學時,孩子內在的自我驅動力所帶來產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吧。
過兒童節,不僅僅在于各種外在形式的喧囂和對孩子各種愛的表達,對于兒童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爸爸和媽媽若是要給孩子心靈成長的禮物,那最好的禮物,一定是和睦的家庭氛圍,父母有話好好說的家庭成長環境,因為那些,才是孩子成長的最好的潛移默化的生存環境和深入骨子里的影響呢。
借著六一,祝福我們的孩子身上的擔子能輕一些,能永葆一顆童心,因為活到最后會發現,世界是越簡單,越快樂;也祝福我們自己能永葆真心,因為越真實地活著,越能真實地面對這個世界,越敢于有勇氣去做出內心的抉擇;越真實,離幸福會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