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唐代武惠妃墓中的棺槨被分割成31塊,賣給了一個美國買家。作案人是一個叫楊彬的人。這人花了三年時間自學文物知識,從博物館導覽到海內外文物期刊他一個都沒放過,也因此成了文物行家。
奈何才能不用在正道,學有所成的時候,他想到是拉一伙人去盜墓。于是這群盜墓賊摸到了武惠妃墓,用炸藥炸開后,發現墓里已經空蕩蕩,只剩下一些壁畫和棺槨。
楊彬眼力非常好,他一下子就發現棺槨非同一般。于是又花了兩個月時間,夜夜趕工把棺槨切割開,悄悄運走。這還不算,他連壁畫也一并剝走,生生把墓室搞成了真正的空室。
盜竊文物是犯罪,何況楊彬盜走的國寶級文物,判死刑都不為過。但是為什么這些盜墓賊偏偏就不停手呢?
《中國盜墓圖志》里提到這和喪葬制度有關。厚葬意味著錢財寶物,古時候盜墓就拿那些金銀器皿,書冊竹簡反而當成廢物。
書的內容可以看成三部分,一部分講述了墓葬制度的發展和變化,一部分列舉歷朝歷代陵墓的軼事和史料,最后一部分是關于反盜墓的內容。
中國墓葬制度起源于靈魂不死觀念。事死如事生。
商代,第一個搞厚葬的朝代。這時候陵墓寬大,有大量殉葬奴隸、器物。
到了周代,開始有薄葬的趨勢。同時,喪葬走向制度化,等級不同規格不同。王室有專人管,叫“冢人”,平民有“墓大夫”管。此時有了封土。
至戰國中晚期,出現以國君為中心的陵墓制度。春秋戰國后,墳頭是個土丘。之后秦惠文王的墓專門稱為陵。
秦漢時,厚葬又開始風行,說的就是秦始皇。
西漢開始,墓室里描繪各種圖案,有傳說、生活場景等。活人殉葬被廢止,用木傭陶俑替代。漢代皇帝即位一年后就開始造陵墓。帝陵在西,后陵在東。
陵園旁建寢宮,專列主人日常用具,宮人還要像主人生前那樣,每天準時整理準備用品。另外,高級官吏的陪葬墓也出現了,一般是在帝陵東面,這算是一個新的特點。
東漢流行買地券,象征死者對墓地的所有權。隨葬品也出現了搖錢樹,可見當時貨幣經濟的沖擊。
東漢到魏晉,薄葬又興起。主要是道教主張薄葬,佛教崇尚火葬,都是薄葬系列。
南北朝時,為了讓墓室更像現實的府邸院落,加長了墓道,開天井,墓室里砌臺桌等。出現了墓志銘、鎮墓獸。這時期,陵墓聚族而葬,家庭墓取代了氏族墓。
唐代有兩種形式,積土為陵,依山為陵。平面布局防長安城。這以后,喪葬有明確規定,看墓大小高低就知道等級。唐陵,陵寢在最北部,地下是玄宮,地面上有方形小城,四個門,南面是正門。
明代陵寢布局標志帝王陵寢制度成熟。方形變圓形,方城明樓的形式,注重棺槨的密封和防腐。陵園正門有牌樓,南北向神道為中軸形成三部分。一為碑亭、神廚、神庫,一是祭殿、配殿,一是寶城明樓。
清代,有清東陵和清西陵。繼承明陵的特點,藝術更上一層。
厚葬制度源自靈魂不死觀念,事死如事生。就如同古埃及人相信他們在死后的世界依舊生活一樣,一切物品自然也需要帶著走。
古人信鬼神,但在盜墓賊這里是行不通的,尤其在戰亂時代。想必他們的思維很簡單:錢是給活人用的,這些財寶在地下不見天日,實在是浪費。將它們拿出來用是給它們新生。
一般盜墓賊有兩種:官盜和民盜。官盜往往聲勢浩大,下手毒辣,毀掉陵墓的概率很高,因為這類盜賊往往是為了搶財物籌軍費,當然不排除中飽私囊。總之,蠻橫兇悍。與之相反的民盜,則悄無聲息,黑夜里來黑夜里去,只拿亮閃閃的東西。除了沒有眼力見,會把竹簡書冊絹帛扯壞亂扔,至少不會想著把整個墓給搞塌了。
歷朝歷代都將盜墓寫入律法中,依舊無法禁絕。只能在修建墓室的時候,想法子反盜墓。通常有十種方式四大類來阻止盜墓賊進入墓室。
一種大類是在墓道口阻止盜墓賊,往往設置如:石門封閉,后面用頂門石;設置刀槍暗箭;設置兵器人偶砍殺盜賊;要么在墓道里設置連環翻板,下面挖坑放置利刃,讓盜墓賊摔下去被利刃扎死,要么墓道頂上放吊石,把盜墓賊砸死。最后一種方式最厲害,是墓道口填滿巨石,然后鐵水澆灌。乾陵就是用這個方式,加上它是在山里挖的墓室,盜墓賊進入墓道非常費力,以至于沒人有辦法動。
第二類純粹玩智力,和盜墓賊拼智商。于是變著花樣設置迷宮、疑冢、虛墓。
第三類把機關放在墓室里或是整個墓外。把墓造成水藏棺,然后水下設置暗器,在高處或明眼處放點寶貝,引誘盜墓賊,等他們夠到寶貝時,水下機關啟動,利刃開始刀切肉。
第四類是著眼于整體布局。比如在墓外設置就是墓四周填沙,一旦打洞沙子就會漏進來,越挖沙越多,壓根挖不下去。或者綜合多種方式設置機弩飛箭、毒煙等。
《中國盜墓圖志》以歷史資料、逸聞、傳說為主體,依據史料對一些歷史疑問作了相應的反駁或猜測。
閑來讀讀,拓寬知識面還挺有趣。
【文/云玖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