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更喜歡在自己家過年,還是回父母家過年呢?
我是比較愿意回鄉下老家過年的,無論是我爸媽的家,還是公婆的家。因為我覺得鄉下過年會更熱鬧一些,而且家里的人多一點,會更有過節的氣氛。
但也有一些人,是不喜歡回老家過年的,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婆媳矛盾。有些婆媳原本就合不來,平常離得遠還好,一旦聚到一起,就會劍拔弩張,不僅影響家里的和諧氛圍,也讓做“夾心餅干”的男人疲憊不堪。
有一個小學同學,幾年沒見面了,這次回來過年難得相聚,便在一起聊了很多。期間,談起了婆媳矛盾這件事,這個同學感慨:“帶著媳婦回家過年,感覺就像是過關,太累了。”
原因是什么呢?
他是這樣說的:“你看人家春晚的小品《婆婆媽媽》里面的媽和媳婦,當著兒子的面假裝和睦,我媽和我媳婦可好,越是當著我的面吵得越嚴重,我夾在她們中間左右為難,一個不小心便會被波及受傷,我每天都要小心翼翼地應付,實在應付不了便只能躲起來。”
他舉了一個例子,他們剛回來的當天晚上,他母親特意為他們做了一桌子菜,吃飯的時候,他母親就一個勁兒地往他碗里夾菜,而沒有給他媳婦夾。他當時也沒意識到這有什么問題,可是回到臥室之后,他媳婦就跟他吵起來了,說婆婆故意冷落她,他卻視而不見。
他就覺得自己太無辜了,母親給他夾菜,他又能怎么樣呢?總不能告訴母親,讓她給兒媳婦也夾一塊吧?而且他覺得母親疼愛兒子本就是人之常情,雖說兒媳婦也是一家人,可畢竟跟婆婆沒有血緣關系,所以母親沒有給兒媳夾菜,兒媳應該理解,而不該勉強。
但是他媳婦卻不這樣認為,他媳婦說,婆婆不給她夾菜可以理解,可是他作為老公卻對這種行為視而不見、毫無態度,那說明他心里根本不重視妻子,這件事就成了他的錯。直到最后,他跟媳婦賠禮道歉,這件事才算作罷。雖然不盡完美,好歹算是過了一關。
然而一頓飯吃出來的問題還不止這一個,晚飯過后,他媳婦叫他一起去洗碗,他剛一站起來,他媽卻立馬命令他坐下。還批評兒媳不該吩咐她兒子干活。因為在母親的觀念里,洗碗做飯這些活就該是女人干的。可是她媳婦也毫不退讓,堅持讓他一起去。
很明顯,婆婆和兒媳就是卯足了勁兒想要較量,看看誰的話在這個男人心目中更有分量。我問他最后是怎么選擇的,他說:“能怎么選擇呢,我跟妻子朝夕相處,可是跟母親一年沒見過面了,我總得遷就一下母親,只得冒著得罪妻子的風險了。”
他最終沒有選擇跟妻子一起去洗碗,而是坐下陪母親聊天,他妻子自己把碗洗了,也因此又給他記了一筆過錯。他說,這年過了才剛四天,我在我媳婦心里已經罪行累累了,我真不知道再待下去,回去之后我倆還能不能好好過日子了。明年過年說什么都不帶媳婦回來了。
聽了他的這番話,我真的有點啼笑皆非。雖然婆媳矛盾真的是一個難題,可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在于他自己的處理不當造成的。
我和我先生都很喜歡回老家過年,倒不是因為我跟婆婆的關系有多好,主要是我先生比較拎得清。我婆婆做法欠妥當的,他會維護我;我做法欠妥當的,他也會替我跟婆婆解釋。他從不會為了讓母親高興,就故意委屈我。所以在婆
婆媳關系,除了本身的性格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影響,那就是兒子的態度和處事方式。兒子能夠拎得清,不盲目愚孝,不躲避問題,該維護妻子的就要去維護,該孝敬母親的自然也孝敬,如此,婆媳之間都要不看僧面看佛面,起碼都不會在這個男人面前有恃無恐,錙銖必較。
其實無論夫妻也好,婆媳也好,一家人的相處之道,無非就是多些關心和體諒罷了。丈夫多體諒妻子融入一個家庭的不容易,對妻子多些關心,那么在婆媳矛盾之中便不會一味偏袒母親。妻子得到丈夫的維護,自然會更懂得體諒丈夫的苦心,對婆婆愛屋及烏。
這婆媳矛盾的關鍵,終究還是看這個男人的。你若說像過關,其實也挺像的。只不過,這個關,不僅僅是過年,更是你心中的情意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