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論語》
為政第二
十
子曰:“視其所以(1),觀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哉(4)?人焉廋哉?”【注釋】
(1)所以:所作所為.
(2)所由:所經由的途徑,所用的手段和方法.
(3)所安:所安何心,做事的目的和動機.
(4)人焉廋哉:焉,怎么,哪兒.廋(sōu),隱藏,藏匿.
【譯文】
孔子說:“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觀察他辦事的手段、方法和所經由的途徑,再考察他這樣做的目的和動機。那么,這個人怎么隱藏得住呢?這個人怎么隱藏得住呢?”【感悟】
短短的這一篇里面,有四個成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就是說,這個多樣的人間社會,要了解認識一個人,孔子認為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先是看他的所作所為,即看他做事的結果;然后觀察他這個結果用了什么樣的方式方法,采用了什么樣的手段,經歷了什么樣的途徑;最后在考察他這樣做有什么樣的目的和動機,即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冷靜的觀察、考察、分析和綜合判斷后,那么這個人就隱藏不了了,他也偽裝不了了。孔子連用了兩個“人焉廋哉”的疑問句,所以,孔子肯定的告訴我們,了解和認識一個人,必須要用這樣的方法。在《太公六韜》的卷三《龍韜》中,有《選將》一篇,把識別人才的方法總結為“八征法”;《武侯將苑》中有《知人》一篇,諸葛亮提出識人知人的“七觀法”。在當今,識別、選拔和考核人才的方法更是不勝枚舉。但是,孔子給我提出的“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和“察其所安”仍是最基本的原則和方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