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第三
二十二
或曰:“管仲儉乎(2)?”曰:“管氏有三歸(3),官事不攝(4),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5),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6),有反坫(7),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8),孰不知禮?”【注釋】
(1)管仲之器小哉:管仲,春秋時期齊國人.姓管,名夷吾,字仲.為齊桓公的宰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器,器量,器度.
(2)管仲儉乎:儉,節省,不浪費,節儉.
(3)管氏有三歸:管氏,指管仲.三歸,娶了三個姓氏的女子,有三處府宅.
(4)官事不攝:官事,各項職責事務.攝,兼攝,兼管.
(5)邦君樹塞門:邦君,諸侯國的國君.樹,樹立,立,動詞.塞門,在大門口砌筑的一道短墻,類似于屏風、照壁一類的內外視線間隔物.
(6)邦君為兩君之好:好,會.兩個諸侯國的君主會見,以示友善.
(7)有反坫:反坫(diàn),坫,土筑的平臺.互相敬酒后,把空酒杯放還在坫上,為周代諸侯宴會時的一種禮節.
(8)管氏而知禮:而,連詞,假如,如果.
【譯文】
有人問:“管仲節儉嗎?”孔子說:“管仲娶了三個姓氏的女子并有三處府宅,各項職事都由專人負責、從不兼攝,這些哪里說得上是節儉呢?”“那么管仲懂得禮制禮節嗎?”孔子說:“國君在宮殿前立有塞門,管仲也立了一個塞門;國君設宴招待外國君主,設有放置空酒杯的坫臺,管仲也設有這樣的坫臺。如果說管仲懂得禮制禮節,那誰不懂禮制禮節呢?”【感悟】
管仲,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被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尊稱為“仲父”。但是,在這一章里面,孔子卻毫不客氣的批判了管仲的三大缺點:器量小、生活奢侈、僭越禮制。可是,我們如果再讀到《論語》的后續篇章,就會發現,孔子還有多處對管仲的評價。這里,我們僅舉其一。我們來看《論語·憲問》的第17章,子貢和孔子的問答: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康有為在《論語注》中說:“蓋仁莫大于博愛,禍莫大于兵戎。天下止兵,列國君民皆同樂生,功莫大焉,故孔子再三嘆美其仁。宋賢不善讀之,乃鄙薄事功,攻擊管仲,至宋朝不保,夷于金元,左衽者數百年,生民涂炭,則大失孔子之教旨矣。專重內而失外,而令人誚儒術之迂也。”看來,孔子對管仲的評價是非常全面而客觀的,豈是我等蕓蕓小輩經常的斷章取義和見樹不見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