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
說到從眾,我們就會想到市場攤位前、小吃部門前,以及路邊等排起長隊的地方,人多的地方往往更吸引人。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哪個小飯館人多,就愿意去哪家吃,哪怕是排隊,因為心里想這么多人,肯定好吃。
或者還會遇到這樣的場面:當一場音樂會或辯論賽結束時,前排的觀眾起立鼓掌。接著,近鄰的觀眾也起立鼓掌?,F在,起立鼓掌的浪潮影響了后面比較冷靜的觀眾,他們也從舒適的椅子上站起來,給予了禮節性的喝彩。如果,你也在場(如果表演者根本不代表我的觀點),當起立鼓掌的浪潮掃過時,你還會獨自坐著嗎?
成為少數與眾不同者,真的很不容易。
以上,說的是從眾。那么,什么是從眾呢?
從眾不僅僅是與其他人一樣地行動,還指個人受他人行動的影響。從眾不同于你獨自一人時的行動和思維。因此,從眾是指根據他人而做出的行為或信念的改變。
作為人群中的一分子,當你為一個贏得比賽勝利的漂亮進球而起立歡呼時,你是否受到從眾的影響?當你和其他人都認為,女生留長發要比留短發好看時,你是否受到從眾的影響?答案并不確定。
個人是否從眾的關鍵是,當你脫離群體時,你的行為和信念是否仍然保持不變。如果球場上只有你一個球迷,你會起立歡呼嗎?
關于從眾有兩個經典研究,我們有必要了解下。
1.謝里夫的規范形成研究
謝里夫想知道,在實驗室情境下是否能夠觀察到社會規范的形成過程。
謝里夫實驗的參與者坐在一個非常黑暗的屋子里,在對面4.5米處出現了一個小光點。幾秒鐘后,這個小光點不規則地動了起來,最后消失了?,F在,要求你猜測光點移動了多長的距離。你因屋子太黑不確定,猜測“15厘米”。當實驗者重復程序后,你又猜“20厘米”。隨著次數的增加,你的估計接近平均值“20厘米”。
第二天,有兩個人加入進來。他們對此分別猜“2.5厘米”和“5厘米”,這時輪到你了,你有些猶豫了。當不斷重復這個實驗時,參加實驗的學生明顯改變了他們對光電移動距離的估計。
實質上,光點根本沒動,謝里夫只是利用一種視錯覺,即似動現象。這個研究表明,當對光點移動距離反復進行估計是,三個參與者的估計值會接近一致。
這表明,我們對現實的看法未必就僅僅是自己的觀點,因為我們易受暗示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這種易受暗示性有時很有趣。例如,某人咳嗽、微笑或打哈欠后,周圍人也會表現出類似的行為,這也是一種傳染。
還有一種社會傳染效應是“變色龍效應”,即我們會無意識地模仿他人的動作、表情、口音乃至呼吸頻率和情緒。
現實生活中,易受暗示性或模仿行為并非總是這樣有趣。例如,當年富士康的連跳事件,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分析,就是模仿行為。還有劫機、自殺等現象層出不窮。1962年8月6日瑪麗蓮·夢露自殺后,美國8月份的自殺事件比往年同期多了200多起。
2.阿施的群體壓力研究
實驗參與者要判斷3條線段中哪一條與標準線段一樣長。
實驗初,你很容易看出“線段2”和標準線段一樣長。但后面的判斷中,第一個人答錯了。在第二個人也給出同樣錯誤的答案時,你會大吃一驚。當后面第四、第五個人也同意前面兩個人的答案時,你開始懷疑,誰才是正確的呢?
阿施想知道:如果其他幾個人(當然是研究者訓練的研究助手)給出一致的錯誤答案,那么受其影響的人是否會給出違心的錯誤答案呢?總的來看,37%的回答是從眾的,也就是相信他人的。可見,我們容易受到群體壓力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的情境中,也會有從眾行為。例如觀眾的喧鬧聲會影響足球裁判的決定。或當一項產品推出后,被告知已經有很多人采用了,那么,采用的人會增加。
以上是研究從眾的經典實驗,我們看到,從眾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其實,從眾對人有利的一面,例如,你的模仿行為能使他人喜歡你,有益于你和他人的交往,模仿促進喜歡。
當然,從眾也有不利的一面,如前面提到的模仿自殺、接受誤導等。
更重要的是,對于個人而言,不要讓自己的從眾變成盲從。
當別人辭職創業,你也覺得創業不錯。殊不知,人家已經做了很長時間的前期準備,你準備了嗎?
當別人每天刷美劇,你也跟著一起刷。殊不知,人家是在學外語為了以后做準備,你是為了什么?
當別人靠寫作為生,你看著眼紅,覺得他/她行我也行。殊不知,人家已經走過了很多路,你能一下寫成嗎?
不要讓自己的從眾變成盲從,可以從下面兩方面著手:
目標:一定要知道自己行為的意義,也就是你為什么要做這件事,經過深思熟慮的結論。如你想開始寫作,那么,你就要想明白寫作的意義在哪里?為什么要寫作?有一點一定要知道,這件事一定對自己的成長有益。
實踐:當決定開始做這件事后,就要為之付出,把注意力放在上面,這是你自己的選擇,并為之負責。如你開始寫作,你就要知道讀些什么書、寫些什么,并時常總結差距在哪里,如何改進,等等。總之,你要把注意力發在寫作上,經常思考,琢磨它,你才能有收獲和提高。
當然,從眾一定要有是非觀,不能接受錯誤導向。就像阿施的研究中,從眾有不良后果:看上去聰明而善良的年輕人卻愿意顛倒黑白,這的確令人擔憂。不盲從更需要智慧!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