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別很大,這是由于古代的婚姻制度確立的。我們可能常常會發生誤會,認為中國古代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其實中國幾千年來婚姻制度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這是中國禮法所規定的。
但是中國又是重孝道的國家,孔子就說過“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如果妻子沒有生養,怎么辦?同時,中國人又講究多子多福,如何做到多子多福,這在現實中就出現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制度作為補充。
嚴格地來說,妾不能算作妻子,只是作為丈夫的生育工具而存在,她在家庭生活中地位較低,作為妻子的一方對妾有管轄權。
正因為此,妻所生的孩子叫做嫡出,妾所生的孩子叫庶出,嫡出的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于庶出的孩子,這是由封建的禮法所規定的。
作為農業社會,自然地產出有限,因此社會財富也很限,正因為此,造成了社會的內卷化,一個人多占有有了財富,必然預示著另一個人少占有了財富,為了社會秩序的穩定,必然要有一套完備的宗法繼承制度加以約束。
這方面應該說中國古代漢人做得非常好,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宗法體系加以約束,從而有效地減少了社會的紛爭,鈍化了社會矛盾,這也是古代儒家體系的核心內容之一。這個宗法體系就是嫡長子繼承制。
所謂嫡長子繼承制就是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廣義的“長子”是指“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嫡長子繼承制是指王位或爵位、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
儒家的宗法體系的確定是在西周時期,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長子繼承,而其他的庶子為別子,他們被分封到全國各重要的戰略要地。由嫡長子繼承的王位可以確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對嫡子的大宗來說,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內又為大宗,其繼承者也必須是嫡長子。西周的嫡長子繼承制目的在于解決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與分配,穩定社會的統治秩序。
我們從《紅樓夢》一書中就可以看出,這種嫡子和庶子的區別是很大的。
在榮府,由于賈寶玉系賈政的正妻王夫人所生,賈寶玉是嫡子,可以說在榮府,他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要什么給什么,身邊有老媽子、丫鬟、小廝數十人服侍。
而賈環系賈政的妾趙姨娘所生,就像無人待見的可憐寶兒,身邊只有兩個粗使丫頭服侍。
可以嫡子和庶子的差別,無論從政治和經濟待遇來講,都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因此,在《紅樓夢》中,我們可以看到趙姨娘為了賈環今后的前程,無時無刻不在咒賈寶玉死,并且在暗中實使了魘勝之術。
這種制度的有效實施,保證了封建王朝的穩定性。在宋朝開國初,為了確保王朝的延繼,宋太祖趙匡胤接受母親杜氏昭憲太后的建議,實行兄終弟及的皇位傳承,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宋太宗。
宋王朝穩定后,兄終弟及的做法很快就被廢止,宋太宗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傳位給其嫡子趙恒。當時宋太宗是否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猶豫時,大臣寇準就勸宋太宗說宋太祖在皇位傳承上已經犯了錯誤,陛下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寇準的話促使宋太宗下定了決心立嫡子趙恒為太子。
可以說,宋朝三百多年的歷史,采用嫡長子繼承制度,完好地解決皇位繼承問題,保證了北宋和南宋的王朝內部穩定。嫡長子繼承的宗法制度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我國古代的北方少數民族,大都是游牧為生,推崇強者為王的做法,以實力決定高低。由于不能很強地解決王位繼承制度,所建立的王朝,由于王子們之間內部的爭斗,很快就處于分崩離析的狀態。
比如東晉南北朝時期,唐朝結束后五代十國時期,北方建立了很多少數民族政權,大多數由于沒有妥善地解決王位繼承問題,弟兄們相互攻擊殘殺,沒有一個政權能持繼很長時間。可以說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所以古代漢人說胡人沒有百年之國運。
嫡子和庶子的產生有其社會政治基礎。能夠娶妾的都是相對富裕的人家,窮人連老婆都找不到,根本就談不上娶妾了。
中國的婚姻講究門當戶對,能夠入富裕人家的女子的家庭一般也很富有。這種婚姻往往增強了雙方家族的實力,作為家族的正妻,由于娘家家族的撐腰,所以在男方家庭的地位也很穩固。
如《紅樓夢》中的賈王史薛四大家族,就通過聯姻的方式,同氣連枝,結成了政治、經濟上的利益共同體。
有錢人家的女兒,一般不會給人去做妾。只有窮人家的女兒,因為官錢私債,沒奈何只能嫁了人家做妾。做妾不比嫁姑娘,是沒有什么正規的儀式,一臺小轎直接抬進門,什么拜天地拜父母直接省了。
妾在正妻面前等同奴婢,只是比奴婢身份略高,對正妻如對主人,要三請四安,盡服侍之能,其主人和正妻隨時可以因妾的過錯將其發賣或趕出府邸,對妾的人身有著左右大權。
在《金瓶梅》一書中,西門慶死后,其遺孀吳月娘隨后就將西門慶的小妾潘金蓮交付媒人發賣就是一例。不管潘金蓮有多厲害,失去了西門慶的撐腰,在封建禮法面前,潘金蓮毫無還手之力。
正妻只有一個,妾可以有許多個。妾沒底氣,是因沒錢沒勢沒人撐腰,妾之子也跟著沒底氣。所以在嫡子跟前往往矮人一等。
但是庶子也是男子的血親后代。正如社會學家費孝通所說,人類的婚姻制度雖建立在情感與性愛的基礎之上,其目的卻不在于完成情感與性愛,而是為了確保有一個穩定的、撫育后代的社會機制。
為了保證男方的血親后代的成長,因此,隨著社會的發展,嫡子除了在社會政治地位或家族的祭祀權力(這種權力也和在家族中的地位相關聯)上處于優勢地位外,民間嫡子和庶子在財產繼承上實行均分制。在財產繼承方面,庶子所獲得的權國是逐漸演進的。
西周時為了維護家族利益,不管是身份繼承還是財產繼承,都是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財產,更妄論庶子了。
到了漢代有了一點進步。漢朝明確規定,嫡長子才能繼承封爵,否則,就要受到法律制裁。在財產繼承上,則變通為諸子均分的形式,甚至還規定女子在遺產方面也有一定的繼承權利。
唐代的財產繼承制度比漢代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在繼承制度方面,已經明確的將宗祧繼承與財產繼承加以區別對待。宗祧繼承表面上是繼承祭祀的權力,實際上是與標志政治權力的官爵繼承緊密相連,有爵位的人家只能將爵位傳給嫡子。
但這種事情只發生在貴族家庭。與老百姓關系不大。而財產繼承制才是每家每戶的大事。唐代已將“諸子均分”作為法定繼承的基本原則,也就是嫡子和庶子均分財產。
到了宋朝,有關繼承的法律制度,就比唐律規定得更加詳細,更具靈活性。除沿襲以往遺產兄弟均分制和允許在室女享受部分繼承財產權外,還規定出嫁女(即已婚女)繼承份額為男子的三分之一,沒有出嫁女則按數額給出嫁親姑姐妹侄女得一分。但是寡婦招接腳夫(后夫),不享有法定繼承權,即如寡婦改嫁到后夫家生活或其死亡,財產要沒為官府所有。這種做法在小農經濟時代有其合理性。
到了明朝,在繼承制度上實行身份繼承和財產繼承相結合,嫡長繼承和共同繼承并存,以及男女不平等等等。但在繼承的具體制度上也有變化發展,主要是立嗣制度更加靈活,奸生子的繼承權得到上升。也就是說男子在外面與人通奸所養的私生子也有一定的繼承權。
到了清代,清律不僅規定諸子均分財產的權利,對贅婿和養子的財產繼承權也有規定。但是男女在繼承權上不平等。親生女只有在無男戶的情況下,才有繼承絕產的權利。
總之而言,嫡子與庶子在進入封建社會以后,在家族財產繼承上相對平等。
這里不能排除的嫡子的母親所擁有的財產和庶子的母親的財產,也就是各自的私房錢,是留給自已的血親后代的。而嫡妻所擁有的財產一般是多于妾所能擁有的財產的。
在社會政治地位和宗祧繼承方面則不平等,嫡子在族中的身份高于庶子的身份。
雖然嫡子在族中的身份高于庶子的身份,但是只要庶子肯努力,在社會上奮發向上,比如做了官或發了財,其社會身份自然會得到相應的提高,并獲得與其身份相符的社會地位。
比如三國時的袁紹和袁術,袁紹母親是妾,袁紹是庶子,袁術母親是嫡妻,袁術是袁家嫡子。但是當時的袁紹獲得了比袁術更高的官爵,更高的社會地位,雖然袁術不服氣,但也無可奈何。
其實這些都是老黃歷了。新中國的婚姻法實行一夫一妻,所謂嫡子和庶子之別已經不存在了。不過這種現象曾經在中國出現了有幾千年的歷史,其中的一些規章制度也值得今人去研究探尋。它是中華文化在特定歷史時期的一種體現,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或正或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