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用一種方法,讓2023年來得更有儀式感一些,因此打算開始一場持續21天的自由寫作,靈感來自同事,在書寫中跨年,多有意思呀。
今天,是我自由寫作的第十五天。
今天的內容,是關于求助。
今年我在有意地練習如何開口求助,如何坦然地接受別人的善意。
這對我來說是個蠻大的挑戰。成長的過程中很多事情要自己處理,慢慢地就習慣了靠自己搞定一切,實在搞不定時寧愿不做或是花很大的精力獨自研究,也不會開口求助。接受他人的善意,對我來說同樣是一件困難的事,譬如收到禮物的剎那,不是享受禮物帶來的驚喜,取而代之的是怎么還上這份人情的負擔。
以前不覺得它是一個需要改善的事情,后來細究源頭,發現原來是內心深處一直有一種“我不配”的想法作祟:我不配他人為我花費時間,我不相信他人對我的善意來自于對我本能的愛。
對于我這種人來說,愛自己是一種需要成年后習得的能力,去年學習如何愛自己后,我才開始正視以上兩件事,還真的總結出一些經驗。
要相信你是值得對方為你投入時間的,相信自己的價值。我愛開這個玩笑:即使你什么都沒有做,此刻活著在呼吸,就是在為一棵草提供二氧化碳,這就是價值。
向他人求助時,并不意味著自己是被動的接受者,他人是付出者。當你去求助時,其實是在給予對方一個獲得成就感的機會,沒有什么比“我有用”更讓人開心的事,你的求助可以讓對方感受到她是有用的。
“給予”意味著自己有價值。當一個人可以給予你東西時,他應該是快樂的(前提是他不通過耗盡自己的方式來給予)。我每次外出回家給孩子帶玩具時都很興奮,期待看到他拿到玩具時開心的樣子。給予別人幫助的人,應該也是如此。
求助并不意味著自己無能,只是意味著資源可以流動,他人可以給予你,你也可以給予別人。不要覺得自己物質匱乏就不敢接受幫助,你總有可以回饋給對方的東西,即使你什么都沒做,坦然地接受幫助就是在滿足對方助人的樂趣。
關系是反復的拉扯、糾葛中建立起來的。羈絆越深,關系越深,所以當你求助時,其實是在給你們的關系一次走得更深入的機會。
開口求助很有可能會被拒絕,拒絕不意味著你不值得被幫助。拒絕可能會帶來挫敗感,但也會讓你了解到對方是真的給不了,還是有什么顧慮。把被拒絕當成了解彼此的機會,而不是被評判的信號。
除了這些,我也總結了一些有助于求助效果的經驗:
越是能夠明確地說出自己的需要,越容易獲得精確的幫助。有時候對方一腔助人熱血,但是他是不知道如何做才能幫到你的。這時候你要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一五一十地告訴對方。即使對自己的需要還不明晰,可以說出自己的困惑和現狀,供雙方在討論中明確可以做的事。
如果已知自己的需求,可以先在這個領域查一些資料。查后依舊一頭霧水也不要緊,這些模糊的東西也能讓你形成自己對這件事的思考,讓對方感受到你在做好準備后才去求助的,而不是“伸手黨”。
如果對方給出明確的幫助,在實踐的過程中可以反饋給對方你據此做出的努力和進展,當對方看到他的建議真的被采納被嘗試時,會更有成就感。反饋是很重要的,如果開口說出需要是起點,反饋是為求助這件事畫上句號的終點。
以前我總怕欠著別人的,因為欠著就意味著有來就要有還,一來二去就得熟絡起來,這樣會很不自在。第一,即使是求助者和給予者,雙方也是平等的,我不會因為被幫助或者被給予就欠著別人的。第二,即使我真的欠著別人也沒關系。我怕欠著別人的背后,是怕跟別人太親近了,處理親近的關系對我來說是個負擔。但是活著就要有各種人際關系,“人只能在關系中獲得成長”,拒絕關系,就是在拒絕成長,這不現實。第三,即使我真的是不喜歡跟人親近的那種人,如果不影響社會功能,它就不是問題。如果影響了,就要再去思考,是什么讓我害怕更深入的關系,是怕暴露真實的自我?還是過去的親密關系中有不愉快的體驗?還是無法承受親密關系中可能會受到的傷害?這需要進一步去探討,而不僅僅是給自己一個結論。
也許你會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