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3月,門診病人明顯增多,尤其是眩暈病人比平日增加近一倍。據市第一醫院神經內二科主任王中卿教授介紹,長假期間,很多人容易忘記平時對自己的約束,熬夜、暴飲暴食等,睡眠、飲食規律極易被打亂,一旦回到工作環境中,就容易身心失衡,呈現各種亞健康狀態,還易誘發各種相關疾病,引發不明原因的眩暈、焦慮、睡眠障礙等。
眩暈已成
長假過后綜合征
“眩暈主要是一種運動的錯覺,如天旋地轉的運動錯覺、有漂浮感、靜立時有平衡障礙或‘醉酒感’等癥狀。”王教授說,此癥雖然常見,但引起眩暈的原因卻非常復雜,涉及神經科、骨科、耳科、心理科等科室的研究范圍,其種類可達上百種,且均可以引發眩暈的癥狀。人的一生中都會有過眩暈的痛苦經歷。有統計數字表明,我國每年約有眩暈患者高達7千萬人左右。
王中卿教授強調,眩暈癥雖然復雜,但如果明確診斷,對癥治療,如占眩暈癥半數以上的耳石癥手法復位十分鐘可治愈,美尼爾氏病口服利尿劑、前庭神經元炎應用激素、前庭陣發癥采用卡馬西平藥物治療,往往會迅速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專家詳細介紹
幾種常見的眩暈癥
●耳石癥——頭位變化后1分鐘內的眩暈
王教授介紹,耳石癥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眩暈癥,占眩暈癥半數以上,其特點是清晨在床上左右轉頭、起身時,即在體位變動后突然眩暈,歷時數十秒,不超過1分鐘。此病呈良性過程,一般1-2周可緩解,但嚴重者往往遷延數月甚至數年,是由于老化、外傷、憤怒、酗酒、勞累、失眠等因素而誘發耳石脫落,在重力作用下流落到某一半規管里,隨頭部活動而移動并刺激神經末梢,導致劇烈眩暈。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德國、美國確立了耳石癥的整體手法復位技術,即由頭部姿勢改變讓耳石順利移出半規管返回原始所在的“崗位”——橢圓囊內。目前本病發病率高、診斷率低、耳石復位率低、公眾知曉率低,百姓很少知道耳石癥的概念。
●前庭神經元炎——病毒感染后數天眩暈
王中卿指出,前庭神經元炎多是病毒感染前庭神經末梢、前庭神經元、前庭神經引發,多發生于30-50歲的人群,患病前有病毒感染史,突然眩暈,常持續24小時以上,有時可達數天,伴隨劇烈的嘔吐、心悸、出汗等自主神經反應。無耳鳴、耳聾,大多在數周后逐漸恢復,查體可見明顯的自發眼震。
●美尼爾氏病——伴隨耳聾、耳鳴的數小時眩暈
王中卿主任解釋說,美尼爾氏病病理機制多與內淋巴積水有關,首次發病小于20歲或大于70歲者少見。其發作性眩暈兩次或兩次以上,持續20分鐘至數小時。常伴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和平衡障礙,無意識喪失,可出現波動性耳聾,隨病情進展聽力損失逐漸加重,可伴有耳鳴或耳脹滿感。
●腦血管病——伴中樞神經損害的眩暈
王主任介紹,與眩暈有關的腦血管稱為后循環,后循環缺血包括后循環的腦缺血和腦梗死。多數病人會出現眩暈,同時合并與缺血部位相關的一系列組合癥狀和體征。
特別是糖尿病人或高血壓病人節日期間往往不注意休息及合理飲食,用藥不及時,血糖、血壓沒控制住,這類患者更易發生腦血管病,如小腦或腦干梗死、出血,病初可出現發作性眩暈,經常合并語言不清、復視、面癱、肢體癱瘓等中樞神經損害的表現,影像學檢查可見腦梗死、出血以及椎基底動脈系統的大血管重度狹窄或閉塞。
王中卿主任告訴記者,眩暈并不可怕,也不難治,關鍵是要找到其發病的原因和發病的類型,對癥施治。王中卿主任提醒說,一旦出現頭暈、眩暈癥狀,應盡快到醫院診治,避免病情發展。正常人合理睡眠;不暴飲暴食,及時清理腸胃;調整好個人心理狀態,避免情緒異常;限制吸煙飲酒;減少長時間各種聚會及娛樂,休閑放松調整身心,可有效預防眩暈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