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時讀書說話是文言文方便還是白話文方便?肯定是白話文,白話文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主流語言。
雖然白話文出現得很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但是白話文真正的開啟元年,還是在幾百年之后的1919年的五四運動之后,那個時期也叫民國。
在民國,有幾位教授都是白話文的極力倡導者,在北大任教的胡適博士就是其中之一。
胡適博士一生學貫中西,著作等身,一共取得了35個博士學位,涉及到幾個不同的國家和完全不同的學科領域,至今無人超越,是一名了不起的大家。
但有些教授卻對白話文嗤之以鼻,笑其沒有美感,不夠簡潔,還啰里啰唆。
一天,胡適博士演講,他大談白話文的優點,再次引發了維護文言文的黃侃教授的抵觸情緒。
黃侃教授打斷他說:“胡博士,難道白話文就沒有缺點嗎?”
胡適博士先是一愣,接著他用習慣性的微笑說:“沒有的。”
僅僅三個字,就將黃侃教授的問題輕輕松松拂了回去。
黃侃教授接著說:“白話文語言不夠精練,打電報用字多,花錢也多。”
而胡適博士聽完,依舊是春風拂面,他說:“不一定吧,前幾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給我打來電報,邀請我去做行政院秘書,我不愿從政,決定不去。“
胡適博士接著說:”請問黃教授,如果用文言文該怎么發電報呢。“
黃侃教授信手拈來:“才學疏淺,恐難勝任,不堪從命。”
胡適博士聽了,略微一笑說:”12個字,確實精練,不過,我用白話文,只要5個字。”
黃侃教授不相信地說:“5個字,怎么可能呢。”
胡適博士說:“干不了,謝謝。就這五個字。”
黃侃教授鄙視地說:“粗俗,沒禮貌。”
胡適博士解釋道:“'干不了’三個字就是'才學疏淺,恐難勝任’的意思;而'謝謝’兩字就是感謝的意思呀。“
胡適博士說完,全場爆發了熱烈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