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黎竹 劉旺 北京報道
近日以來,推遲退休、延遲退休、彈性退休、漸進式退休等話題再度隨著“兩會”的熱度升溫。
2月21日,《“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到,要構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型、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體系;要大力發展“銀發經濟”,推動老齡事業與產業、基本公共服務與多樣化服務協調發展;積極推進老年用品制造業和服務業加快轉型升級,教育培訓、文化娛樂、健康養生、旅居養老等融合發展的新業態不斷涌現。
業內資深人士郭璞告訴記者,目前國內的老年大學多是公益性質,由于報名火爆導致供不應求;而一些相應的消費型文化社區,為老年人的教育提供了場地和空間,潛在市場很大,值得探索;同時,由于疫情影響,線上線下(43.380, -0.69, -1.57%)相融合的方式成為了老年教育的主要教育模式,并能由此引導老年人以興趣為主的再就業。
老年教育需求火熱
2021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中著重強調“將老年教育納入終身教育體系”。
“我準備退休了就去上老年大學,將終身學習踐行到底,說不定還能繼續為社會發揮光和熱。”53歲的李女士對記者說道。
像李女士這樣計劃退休生活的人不在少數。多位受訪者向記者表示,當前市場上推出的“老年大學”“老年教育”等形態,能夠滿足他們的社交需求、興趣需求、家庭溝通需求、數字化媒介素養需求等。
但事實上,老年大學的供需并不平衡。據媒體報道,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廣東省委會副主委、廣東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魯曉明就注意到了老年大學“一位難求”,因此在2022全國政協會議上,他建議針對老年教育多元化需要分類施教:對于增長知識、提升技能的需求,可專門建立知識積累型的老年學校,或依托高校、職業院校開展相關教育;對于豐富生活、陶冶情操的需求,則可以依托街道、社區提供相關服務。
魯曉明認為,應該鼓勵多元辦學,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共同辦好老年教育;還應加快制定一部老年教育法,規范、保障老年教育更好發展,要盡快探索出一條普惠型老年教育之路,破解老年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的銀發群體人口占比18.7%,達到2.64億人。這意味著在“十四五”期間,中國銀發群體人口將突破3億人,社會結構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
而老年教育,作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探索手段,也在被多方關注。
《規劃》明確提到,要創新發展老年教育,具體舉措包括加快發展城鄉社區老年教育、支持舉辦老年大學、建設社區養老學習點、籌建國家老年大學、推動各地開放大學舉辦“老年開放大學”、鼓勵老年教育機構開展在線老年教育、推動社會及高校開放舉辦老年大學等。
相關人士透露,成都將建銀發樂齡人才庫,支持老年人服務社區教育和社區治理。接下來,成都市將逐步完善老年教育辦學體系,支持民間資本或個人開展老年教育,聯合醫院、銀行、媒體和通訊部門等多元主體組建老年開放教育聯盟。據了解,目前為了擴大養老服務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規模,也會支持有條件的職業院校開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
而在學科建設方面,目前高校也將逐步開展自主培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相關領域的高水平人才。早在2021年底,復旦大學就成立了中國首個老齡研究院。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將對“十四五”和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產生重大和深遠的影響。
日前,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在北京科學中心成立北京老年科技大學。北京市科協黨組書記沈潔指出,將積極發揮老年科技工作者在傳承和弘揚科學家精神方面的優勢作用,堅持首善標準,建設好老年科技大學;堅持“網絡化發展、體系化課程、互助化教學”的“三化”辦學模式,構建“1+N”一體化老年教育服務體系;推動數字化賦能科普資源和應用場景建設,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
從業界來看,老年教育也受到民間資本的共同助力。今年1月初,中老年在線興趣社區“紅松”完成了億元級A+輪融資。開課吧也宣布正式布局銀發教育市場,推出中老年興趣學習平臺“明椿學社”,并完成了數千萬元獨立融資。
業內人士認為,老年教育具有潛在的巨大市場。然而目前國內老年教育行業尚處于起步階段,與規模龐大的中老年人口及旺盛的教育需求相比,相關的教育課程、興趣學習、娛樂交流的方式較為匱乏。
據了解,紅松專注服務中國退休人群,致力于“興趣社交”,涵蓋聲樂、樂器、書法、繪畫、舞蹈、朗誦、健康、數碼、英語、旅游等數百個專業。目前,紅松已服務超千萬退休人群,擁有數千名站長。
而明椿學社基于對用戶需求的洞察,上線了包括書法、國畫、茶道、五禽戲、八段錦、智能手機使用、隔代教育等幾十門與傳統文化、生活美學相關且具備實用性的課程體系。
郭璞認為,老年教育課程分為職業教育和興趣教育兩類,目前前者挖掘得不夠深,主要針對體力勞動者設立,比如家庭育兒嫂等培訓;而后者相應的消費型文化社區,也很值得探索,并指出在廣州等一線城市,存在“老年興趣培養+旅游”一體化的商業模式。
“精神+物質”消費雙升級
老年教育興起背后,正是60后50后逐步走向退休,銀發人群的消費水平大幅提升,消費理念也在更新。
據艾媒咨詢數據,2016~2020年間,中國銀發經濟市場規模持續上升。2020年已達5.4萬億元,年增長率為25.6%,預計2021年中國銀發經濟市場規模將保持增長,達到5.9萬億元。
銀發一族將成為快消品消費的重要力量。根據《2019-2020中國食品消費趨勢及創新白皮書》,老年人的人均消費水平為22600元,生活類消費15560元,其中39%是食品相關的消費。
目前在中老年功能性食品這個市場,雀巢、旺旺、娃哈哈、農夫山泉、伊利、蒙牛、知心奶奶等企業也均有布局。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中老年乳品的供給、研發及推廣,已成為了整個中國乳業板塊的亮點,也是很多企業尋求增長的一個空白點。
郭璞告訴記者,由于疫情的影響,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方式成為了老年教育的主要模式。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在消費行為上日趨年輕化,對晚年生活的品質性、享受性要求不斷提高。
銀齡書院創始人薛曉萍向記者表示,“老年教育與義務教育相比,主要目的不是學知識,除了教育本身,更多的是分享、社交和陪伴,是對生活和生命的認知重塑”。
郭璞認同這一觀點,從盈利的角度來看,目前老年教育還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他也指出,引流是目前市面上線上老年教育的主要階段。隨著一系列鼓勵和支持老年教育發展的政策落地實施,老年教育賽道或將迎來快速發展。
“目前,老年人能夠通過短視頻獲取知識、進行社交娛樂、展現自我,甚至還能借此實現再就業。老年人也通過抖音、快手等進行購物,因此不要忽視老人所帶來的流量。”他強調。據美團數據,2021年前9個月,中老年消費者人數已超去年全年人數,50歲以上中老年消費者增速連續4年保持第一。
銀發無憂的工作人員范文波指出,正是聚焦中國中老年群體及其背后巨大的銀發市場,銀發無憂才開創了老年用品零售的新品類。“對于老年消費者來說,'難’'貴’'亂’是他們購物的三大難題,而目前國內獨有的老年用品零售店較少,并不像母嬰店那樣普及。因此如果企業能夠打通渠道,為老人采購個人護理、鞋服配飾、健康滋補、居家日用四大核心品類,為他們提供'好用、好看、好吃’的老年消費品,就能夠脫穎而出成為中國老齡消費領先品牌。”
范文波認為,老年消費品一方面要兼顧到大多數工薪階層的老年人,供應市場的老年用品物美價廉;另一方面,要注重開發新奇特和高端產品,滿足老年用戶的品質化和個性化需求。
責任編輯:李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