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讀亞隆的《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這一節里他提到“此時此地”的操作方法。這是我從前不曾了解的,或者有過誤解的,所以看得仔細一些。
在此之前,一般如果遇到咨詢問題的時候,多半是先共情,再分析,最后給一些安撫或者小建議,主要是以疏解情緒為主。
有時候要在短期內了解一個人是很困難的,要從字里行間去捕捉所有的隱含意義,也很難,并且很可能費力不討好,所以,這也是咨詢師要少提或者盡量不提具體建議的原因。
對方其實不缺具體的方法,而只是由于情緒和心理的困擾,讓TA沒辦法理清這一切,或者是不愿意去面對,或者是提不起行動力等等。
看了亞隆的這一節,才發現原來對于別人的困擾是有另外一種處理辦法,從試圖幫別人分析漫長的成長史或者具體事件困擾時出來,轉而去專心感受當下此時此地,對方是怎樣的狀態,和咨詢師的人際互動中呈現出豐富的互動。
按照亞隆講的,我理解他想告訴我們:只要認真用心去觀察去體察對方的內心世界,一定可以發現對方習慣性的互動模式——這種互動模式,常常會在來訪者其他的人際互動模式中體現。
也就是,好的他同樣也會做得好,但一些癥結就仍然也會展現。一些過往的情結,在推動著我們去無意識地展現。
亞隆介紹這種方法的好處在于,可以撥云見日,不用費盡心血去多次梳理過往,而是聚焦到當下,對當下兩人互動狀況的分析,就可以讓對方領悟,從而觸類旁通,了解他在其他場合人際互動存在的一些問題,或者一些之前沒有意識到的層面。
亞隆具體舉了一些例子,大家可以對應去看,這里不再贅述。當中一些點也挺觸動我,傾聽別人的故事,確實就像一面鏡子。
比如亞隆提到,一位來訪者和別人互動中總是不太容易相信別人,給自己給他人帶來困擾。亞隆沒有仔細去展開去詢問,而是注意到當下兩人的互動。
比如亞隆有一天為方便對方,刻意把咨詢時間改到其實他自己不太方便的清晨,但是對方并不領情,覺得這樣改動,是對亞隆有利,而不是對自己。
亞隆跟她梳理,之后告訴他:正是對自己習慣性的憎恨和負面評價,讓你不能夠去相信別人對你的好。你把對自己的憤怒,投射到咨詢師的身上。
顯然,僅僅短短的分析,來訪者就會受益良多。因為經由咨詢師,給她總結了她慣常的行為模式,之前她可能都沒意識到。而一旦意識到,很多行為和情緒的轉變,就可以期待。
那具體到改變,顯然來訪者需要去處理為何自己總是憎恨自己,總是對自己憤怒,是對自己有太高的主動和積極的要求,還是成長經歷讓她無意識地這樣去“逼迫”自己。
還有一個案例也蠻觸動我。一位來訪者總是恐懼和別人建立親密關系,找不到原因,但之后分析發現,她并非不在意對方,而是害怕自己要求太多,害怕無法滿足的渴望,害怕對方被自己的愛嚇跑,害怕對方知道其實在自己心中,對方占有很重的分量。
所以,隱藏自己,不表露真實的想法,或者甚至否認自己的情感。這樣的發現,對于她本人,相信也會有很大的啟發。
接到一個咨詢聊天,是關于職業規劃方面的問題,自己很能夠感同身受。自由職業者要面臨穩定、自律和持續學習等挑戰;也會面臨別人要你追求穩定這樣的希望甚至壓力。
而一旦持續地見不到回報(無論物質和精神),人就很容易懷疑自己。有時候獲得一些機會,又會因為太用力,導致焦慮,從而讓機會白白流走。
所以,無論怎樣的職業狀態,還是回歸到自己的內心,能夠持續地去學習,按部就班的來安排工作、學習和生活:不能夠希望自己一天看完十本書,也不能希望天上會突然掉餡餅下來。
其實,更要持續督促自己去努力,去把握住主客觀的各種機會。并且,不能總是結果導向地評價自己,如果是這樣的話,其實是比單位上班更要命的評價,比如上班,領導并不會天天考評你。
所以,自由職業需要在自律、節奏感、放松的心態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樣才比較可持續,并且不放棄持續的鉆研,不放棄和各種學術圈子或媒體圈子的聯絡,如此才能進退自如。
最近的備考中也促使我思考這些,確實不能太焦慮,每天都去評價自己,定好計劃,每天相對固定,按部就班地把學習和工作變成打卡一樣,這樣也是需要的,如果每天都要求人去創造創新,這不現實。所以,節奏感很重要!
寫這些,也是跟各位一起共勉,我們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