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別》作者是阿圖·葛文德,這是一本關于衰老和死亡的書。死亡對所有人而言,都是未知的,死亡之后我們到底成為了什么?沒有答案。關于衰老死亡,如何評價《最好的告別》?
千千鴨:熵變為正 焓變為負 即使世界絕對零度 陪伴依然如故?
你好呀樓主,我是千千~
《最好的告別》作者是阿圖·葛文德,他曾經被評為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也是其中唯一的一位醫生,阿圖·葛文德,以自己多年的經驗和絕妙的筆觸寫下了許多令人傷感而發人深省的故事,也讓我們更深的了解了“醫生”這個職業的無奈和偉大。
《最好的告別》原著的名字是《Being Mortal》 ,Mortal這個詞意思是——凡人的,終有一死的。多么直白而又殘酷的名字……這本書關于衰老和死亡,每一個凡人如何優雅地與這個世界告別,現代醫療又要如何安頓一顆顆無處安放的靈魂?
這讓我想到《當你老了》這一首歌
當你老了 頭發白了 睡意昏沉
當你老了 走不動了
爐火旁打盹 回憶青春
多少人曾愛你 青春歡暢的時辰
愛慕你的美麗 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個人還愛你 虔誠的靈魂
愛你蒼老的臉上的皺紋
每個人的生命就像一趟列車,從出生的那一天開始。每個人都在不斷的凋亡和老去,無論貧富,這是無法逃脫的結果。
“每年在美國有百分之六十的老人因為摔跤而離世。”在衰老之前,人們的健康狀況是相對穩定的,與健康相伴,生活愉快地行進。然而在某一天,疾病卻突然襲擊,健康狀況就像坂上走丸……衰老是一場屠殺,而我們,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書中提到,當一個老人彌留之際,是不顧老人的痛苦,全力搶救,還是讓老人有尊嚴地安詳離開呢?
全力救治也許并不是最正確的做法。
?書中也提到了“老人院”,在很多老年人的眼里,作為生命最后一程的地方,老人院是恐怖的,寂寞的。千千也曾經在養老院做過一段時間的公益活動,和幾位老人聊天時,他們向我講述,他們的孩子是怎么樣拋下他們的,從他們的眼里我看到的是無助與寂寞……甚至有一些阿茲海默癥的老人,終日眼神暗淡,只看著一個地方……
這個時候我總是會感到特別的痛心,我們是不是有更好的選擇呢?或許,現在,我們可以多陪一陪父母,聽他們講一講曾經的故事。是的,就現在。
?在某些方面,這本書似乎也有一種“生命教育”的意味,我們永遠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到來。所以,難道不應該珍惜當下的每時每刻,珍惜生命嗎?!而對于那些想要結束自己生命的人,我們是不是也可以伸出手,給他們一束光呢?
張仁軍:一個普通的心理工作者。
樓主的這個話題也是很有探討意義的一個話題,可以說也是困擾很多人心理的一個話題,尤其是在我們國家,可以說是一個誨如莫深的話題,很多人可以坦然開心的面對出生,卻無法坦然輕松的接納死亡,也就是這個困擾,可以說阻礙了很多人追求輕松自在舒服生活的腳步,也給社會發展帶來了一些不必要的壓力。
這本書寫的非常的好,尤其是在介紹關于衰老和死亡的這個自然過程,個人覺得人的生命和自然界的植物生物基本上一樣的,從出生到衰老也是一個自然進行發展的過程。
生命的孕育就像樹葉的萌芽,逐漸的從嬰兒長成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就像樹葉一點點的變大變厚變的更綠變黃。身體機能也在逐步的減弱消退,開始出現這樣那樣的疾病,最終走向死亡,就像樹葉枯萎凋落,結局都是化為塵土。
死亡,很多人是不愿意面對的,這也是很多人在自己或者是家人遇到重大疾病會不惜一切代價借錢舉債治病的一個重要原因。
之前我的父親因為突發心肌梗塞住院做手術,他很焦慮,我就嘗試著用調整呼吸的方式來讓他得到放松,出院之后醫生讓他忌口,不可以吃大魚大肉抽煙喝酒,他能夠意識到這些問題的重要性,自覺在去做,并不需要我管控著。
慢慢的他想吃一些肉和魚,盡管我知道這些東西會影響他的病情,但我還是會滿足他,想吃就吃吧,畢竟這是他的生命自由,他的生命由他自己做主,他覺得這樣可以讓他的生命更快樂,又合理合適,那么我支持他這樣做,只是我也跟他說了,如果再有一次突發性的心肌梗塞,那就只能是死亡了。
當我現在嘗試著去滿足我的父親不再限制他陪伴著他這樣生活的時候,不只是他,我也生活的比較輕松自然,而且我也做好了準備面對他的那一天到來,甚至是我的那一天到來,只是在這天到來之前,不只是他,還有我,都在做著自己想做能做的事情,過著平凡充實快樂的生活。
或許,最好的告別就是讓自己在這一刻到來的時候可以輕松坦然笑著面對。(個人分享,僅供參考,如有沖突,還請明示,謝謝!
Freya~:努力做一個理性卻不失溫柔的小姐姐~
這本書的名字如果直譯過來,是《身為凡人》,這個名字在提醒我們都必將經歷衰老與死亡。
這本書講了四部分內容:
第一,衰老就像機器老化一樣,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醫學的飛速發展,讓人們可以活得更久,老年化社會也隨之迅速到來;
第二,與傳統社會相比,現代化社會的養老模式發生了比較大的轉變,子女數量的減少,家庭模式的變化,使老年人的贍養成為一個重要問題,養老院隨之出現;
第三,對于老年人來說,所需要的不僅僅是指標化的健康,更是有質量的生活,養老院并不能完全保證這一點;
第四,衰老的終點是死亡,善終并不是如何好好接受死亡的話題,而是如何好好走完生命的全程。
用一句話總結,那就是:在我們的智力和體力都逐漸衰退的過程里,如何掌控自己的生命。
本書作者阿圖醫生所講述的,是美國的養老現狀,而我們中國之前是和印度相似的傳統社會。
目前,我國老年化的趨勢越發明顯,養老院也在各地紛紛開辦,養老模式正在逐漸發生變化,這是這本書很具有啟發意義的地方。
這本書還觸及了醫學最深入的話題,那就是醫學的最高目標是什么。
幾千年來,醫學所追求的一直都是延長人的生命,但是當一個人的身體已經衰老到不可逆轉的時候,當所有的治療都會增加患者痛苦的時候,醫生和子女還在想盡一切辦法嘗試延長生命,即使此時患者的生活質量已經非常低,這樣的治療真的有價值嗎?
本書所告訴我們的是,這樣的治療恰恰是剝奪了患者對于自己生命的決策權,尤其是那些昏迷的患者
我們更應該給予的,是讓這些老年患者自己決定如何度過生命的最后階段,這或許才是醫學所應該追求的最高目標,那就是對于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