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稻盛和夫 來源|盛和利他(ID:gh_c6bb6f14acf0)
??????????????
本文金句:
忘我利他,把自己放在后面,先為世人為社會盡力。當這種利他心呈現時,人就不再為欲所迷。
而且有了利他的想法,煩惱的三毒就開始消解,原本“純潔的心靈”就能從庸俗的欲望中解脫出來,重新描繪美好的愿望。
一、摒棄物質,減去生活的負擔
舍棄應該舍棄的,便能輕松和快樂。占有不該占有的,便是沉淪與苦痛。
當生命里有了多余的東西,用減法來經營,減去非須之物,拋開生活中的羈絆。
放下重負,回歸本真,我們才能輕松前行。
而摒棄物質的本質就是稻盛先生提倡的——勤儉節約(以下為原文):
京瓷已經成長為一家十分優秀的企業。另外還有一家我在年輕時創立的現在稱為KDDI的公司。這兩家集團公司加起來,年銷售額已接近6萬億日元,年利潤超過8000億日元。
按理說,作為創建了“僅一年就有6萬億日元銷售額,利潤高達8000億日元”的兩大集團的負責人,我或許可以過得更輕松自在一點,或者跟某些人一樣,生活過得奢侈一點,那也不會招到什么報應,但我自己卻無法心安理得。
即使現在也是這樣,除了工作上的宴請之外,我極少去賓館飯店享受高檔的菜肴。花幾萬日元吃一頓飯,對于我來說,經濟上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我自身很抵觸這樣做,因為我感到害怕。
不是因為缺錢而怕,我是怕自己養成沉溺于奢侈的習性,那種每晚都大肆揮霍、享用高價菜肴卻能心安理得的心理讓我覺得很可怕。
有人稍微獲得一點成功,就常去賓館大吃大喝。耳聞目睹這種現象,我心里就會生出疑問。
我想他們在創辦公司之初也是倡導儉樸的,后來成功了,闊綽了,覺得奢侈一點也無所謂,反正經濟上承受得了,他們因此就學會了奢侈浪費。
但是,我卻無論如何也奢侈不起來,一旦奢侈,就會傲慢,我一直這么告誡自己,我想這已經成了我的習慣。
我在京都有自己的家屋,但我實際使用的不過是我的寢室、書房以及一樓的起居室而已。
在家時,通常都會坐在有電視的起居室里,沒什么安排時,就會看書、看電視,無所事事度過一天。我曾經跟隨禪宗的僧人進行過修行。
禪宗的僧人們常說:“起身半張席,躺下一張席。”人過日子,家不須太大。
看看我自己就是這樣,在家時大體都坐在起居室,空房有好幾間,基本都不用。我的妻子同我一樣,也是一個非常儉樸、拒絕奢侈的人。
她不舍得丟東西,結婚以來,穿過的、用舊了的鞋子、襯衣、褲子全都留了下來。從這個意義上講,所謂夫妻相、性格像,從過去到現在,家庭的生活方式沒有發生什么變化。
可能是我“勞碌且小氣”的天性使然吧。去吉野家吃牛肉飯是我的一大愛好。
但由于我一把年紀,獨自跑到吉野家用餐,實在有點難為情,因此經常叫上我的司機同去。點大碗的話,米飯太多吃不下,所以我往往會點兩碗普通量的牛肉飯,再加一碟牛肉。
牛肉飯吃到一半時,飯上的牛肉澆頭已經吃光了,這時候再吃碟子里的牛肉——我和司機一人一半,放到米飯上當澆頭。對我而言,這已經挺奢侈了。
哪怕每頓晚餐花5000到10000日元,哪怕這樣連續吃10年,我也完全消費得起,但我覺得這樣的舉動實在太可怕,如果非逼我這么做,那還不如要我的命。我并非因為沒錢而害怕奢侈,而是對其存在思想上的排斥。
看到那些每天晚上在吃喝花費上大手大腳的人,我實在無法理解他們的心境。有的企業家稍有成就,便學會了奢侈——總是在賓館餐廳享用豪華菜品。每當目睹這樣的情景,我總是會想,他們在創業之初,應該也是以節儉為本的吧!
由此可見,人一旦成功,總會驕傲。即使過去是十分謙虛的人也會變得傲慢起來。
這樣的話,他的人生觀也會隨之不斷變化。一般人都是這樣。同時,隨著人生觀、思維方式的變化,企業的業績也會下降。
所以,要想讓公司持續發展、業績長青,就必須保持優秀的思維方式。
五到十年的短期成功或許不難,但如果想讓中小企業持續發展,進而長期保障員工的生活福利并維持業績繁榮,則絕非易事。
今日的成功,不能保證明日的輝煌。
身為企業家,不管今日還是明日,都必須拼命努力,要做到“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當我最初覺悟到企業經營是這種不斷持續的“人生苦行”時,不禁因目標的遙遠而感到害怕和迷惘。
企業家則必須讓企業維持長期繁榮,十年太短,二三十年是起步,四十年才算正常。
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不但需要堅持長期的努力,且其間不可有一絲懈怠。
在企業規模較小時,要以節儉為本,腳踏實地地奮斗;之后,不管自己變得多么富有,不管企業變得多么優秀,都必須做到“不忘本,不變質”。
這就需要企業家常懷自省之心,常思克己之道。
二、控制欲望,不做失控的奴隸
蕭伯納說:
“生活中有兩個悲劇,一個是你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另一個則是你的欲望得到了滿足。”
人生就是在欲望的滿足與否中患得患失,痛苦與歡樂并存。
大多數人的失敗,不是因為自身技能缺失,而是因為陷入欲望的漩渦無法自拔。
控制欲望,不是意味著犧牲,而是為了獲取,為了贏取更廣闊的人生。
對于控制欲望,稻盛先生的建議是——從利他心出發(以下為原文):
據說人的煩惱有108種之多,特別是其中的“貪、瞋、癡”這三毒,是使人痛苦不堪的“元兇”,是死死纏住人心、不肯須臾脫離的“毒素”,人們即使想擺脫它們卻總是擺脫不了。
人這種動物,每天每日都要受這“三毒”的影響乃至控制。想比別人生活得更好,想早日出人頭地。這一類物欲、名利欲潛藏在每個人的心里。
當這種“欲望”無法實現時,就轉為“惱怒”:為什么自己不能如愿以償?
同時又反過來“妒忌”那些有錢有名的人——大多數人都會受上述情緒的支配和擺布。
在這一點上,就是小孩、嬰兒也毫不例外。
拿我的孫兒來說,當我疼愛其中一個,另一個馬上露出妒忌的神情。才兩三歲的孩童,就已經像大人一樣,受到了煩惱的毒害。
當然,欲望和煩惱是人類生存的原動力,不可一概否定。但是它們同時又具有“劇毒”,一不小心,就會讓人陷入痛苦和焦慮,甚至斷送了人的一生。
細細想來,人還真是遵循因果辯證規律的動物。人生存必不可缺的動力之中,卻含有陷人于不幸、甚至致人死亡的毒素。
因此,重要的是盡可能“擺脫欲望”。
要完全消除三毒不可能,但可以努力去抑制它們、控制它們。在具體做法上沒有捷徑,但只要將誠實、感謝、反省這一類“簡單易行的修煉”持續實踐就行。
另外,平時養成用理性判斷事物的習慣也很重要。
例如,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對各種各樣的事情做出判斷。這時,瞬間產生的第一反應,往往出于本能,即出于欲望。
因此,在正式應答前,暫且保留條件反射式的判斷。
暫停片刻,吸一口氣,然后自問自答:“我這個想法,這樣判斷,是否出于個人欲望,是否夾雜私心?” 這樣做非常重要。
就是在做出結論之前,先設置一個“理性的緩沖器”,使你的判斷不是基于單純的欲望,而能接近于理性。
在“思考”這一過程中預設一個“理性的程序”,對于擺脫欲望而言極為有效。控制住欲望,也就是抑制了私心,利他之心就會抬頭。
先人后己的利他心,是人一切德行中最美好、最高尚的品格。
忘我利他,把自己放在后面,先為世人為社會盡力。當這種利他心呈現時,人就不再為欲所迷。
而且有了利他的想法,煩惱的三毒就開始消解,原本“純潔的心靈”就能從庸俗的欲望中解脫出來,重新描繪美好的愿望。
三、放下執念,收獲自在的人生
知乎上曾有人提問:“執念太深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下面有一個高贊的回答是:“心中藏著一把火,這種日子不好過。”
生活中有太多的煩惱,都源于自己心中有一股執念。
放下,是人生一場修行。放下,其實才是真正的擁有。
放下執念,收獲自在人生。
對于這一點稻盛先生說——戒掉無謂的情緒(以下為原文):
我們身為一個普通人,經常要面臨失敗。有時反省之后再次遭遇失敗,就會對此耿耿于懷、焦慮不已。我想說的是,不要因這種感性的煩惱而悶悶不樂。
人生中,經常會發生焦慮、失敗等惹人煩心的事。但是,俗話說,覆水難收,因失敗而一直煩惱悔恨下去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長期郁郁寡歡,會引發心病,甚至危害到身體的健康,使人生陷入不幸。
不要再對已經發生的事煩惱不已,重要的是重新對失敗作出反省,然后直接將嶄新的想法付諸下一步的行動中。
遭遇失敗的時候,反省必不可少。我們應該反省自己為何會失敗,然后在心中發誓一定要避免同樣的失敗。
但是,對于人生來說,一直為失敗而悔恨不已,絕不是什么好事。
我們時常會擔心在工作中遭遇失敗,但是無論如何擔憂,失敗的工作已無法挽回。雖然我們明知懊惱與悔恨沒有任何意義,但是依然忍不住后悔:“要是能順利完成就好了。”
所謂“摒棄感性帶來的煩惱”,指的就是不要讓自己再在這種沒有意義的事上勞心傷神。
已經發生的事情是無法挽回的,迅速振作起來,全身心投入新的工作中去,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
舉例來說,當自己身陷丑聞之中,受到道德和法律雙方面的譴責,本人自不必說,連父母兄弟、周圍的親朋好友都因此受到牽連。
即便身處如此重大的危機之中,我們也不應就此一蹶不振,只需深刻反省原因,并在今后杜絕此類事情的發生,暗下決心,沉心修行,努力洗心革面即可。
但是,時常有人因身陷不光彩的丑聞中,被憂慮搞得身心俱疲,最終以自殺作為了斷。我認為,不要因這一次失敗就鉆牛角尖、一直悶悶不樂,使心情壓抑、暗淡。
之所以招致如此禍事,是過去自己曾犯下罪孽,也就是說這是自己的“業”。
必須進行充分的反省,下決心不要再讓類似的事件發生,但完全沒有必要一直對此耿耿于懷。
情緒低落,擔心煩惱,都于事無補。人生或事業中遇到的障礙與難題,僅靠感情、感性解決不了。
越艱難,越應運用理性。
以理性深入思索,尋求合理且根本的解決方法,在解決問題上傾注精力,這點才最為重要。
如果已考慮周全并竭盡全力,已經“盡人事”了,那就行了。至于今后是否順利進展不必想得太多。只需懷抱成功的信心“待天命”就夠了。
不論結果如何,都不必后悔煩惱,跨出新的一步,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懷抱夢想與希望,以誠摯之心應對。這才是重要的,這就叫“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四、清掃內心,是最高的自律
人生也應該斷舍離,不要讓過多的雜事擾亂你的本心。
太過于繁雜的事物和選擇,往往讓人看不到眼前的事物,更看不到自己的心。
對人生斷舍離,化繁為簡,才能看清自己的內心,從而找到自己的人生路。
對于這一點,稻盛先生提倡——心靈管理和回歸原點(以下為原文):
1、心靈管理
在宗教的世界里,非常注重保持心態的平和。我皈依了禪宗,而坐禪這項修行就是為了保持心境的平穩和寧靜。
活躍在 20 世紀初期的英國哲學家詹姆斯·埃倫,在他的著作《原因和結果的法則》一書中,對于心靈管理,有如下的論述:
人的心靈像庭園。
這庭園,既可理智地耕耘,
也可放任它荒蕪,
無論耕耘還是荒蕪,
庭園不會空白。
如果自己的庭園里沒有播種美麗的花草,
那么無數雜草的種子必將飛落,
茂盛的雜草將占滿你的庭園。
就是說,人的心靈猶如庭院,
如果不加耕耘、任其荒蕪,
不去播種美麗的草花,
那就會雜草叢生。
接下來,詹姆斯·埃倫又寫道:
出色的園藝師會翻耕庭園,除去雜草,
播種美麗的草花,不斷培育。
如果我們想要一個美好的人生,
我們就要翻耕自己心靈的庭園,
將不純的思想一掃而光,
然后栽上清純的、正確的思想,
并將它培育下去。
對心靈加以管理,讓自己具備正確的思想,那么,在你心靈的庭院里,就會如你所愿,盛開美麗的花草。
如果不修煉心靈,讓其放任,那么你不喜歡的雜草就會瘋長蔓延。兩者必居其一。
詹姆斯·埃倫所說的“美麗的花草”,無非是指人生的結果。想要實現你心中所描繪的幸福美好的人生,那么你必須對自己的心靈進行管理。詹姆斯·埃倫用園藝打比方,說明了這個道理。
然后,詹姆斯·埃倫得出如下結論:
我們選擇正確的思想,并讓它在頭腦里扎根,
我們就能升華為高尚的人。
我們選擇錯誤的思想,并讓它在頭腦里扎根,
我們就會墮落為禽獸。
播種在心靈中的一切思想的種子,
只會生長出同類的東西,
或遲或早,它們必將開出行為之花,結出環境之果。
好思想結善果,壞思想結惡果。
回顧我自己的人生,正如詹姆斯·埃倫說的一樣。
人的心靈決定人生,決定了人一生的結果。如果這個人是企業經營者,還決定了他的企業的業績。可見其作用之重大。
然而,這樣的道理卻沒有人明確地教導我們。遺憾的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沒有認識到心靈管理的重要性。
上了年紀后,人們對身體的健康認真管理起來,但對心靈認真管理的人卻很少很少。當下世相紛亂,社會上很多人困惑而不知所措。
我想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此。
詹姆斯·埃倫看到了人的本質,他規勸說:
“請拔除自己心靈這個庭院中的雜草,耕耘庭院,播種自己希望的、美麗的花草,精心地澆灌,施肥,管理。”
我曾給大家講過,人的心靈構造可以看做以真我為中心的多層同心圓,真我的外面是自我、感性、知性。
但是,心靈的中心同居著“真我”與“自我”,這兩者在爭斗。我認為,這樣的描述易于讓我們理解人心的本質。
所謂“真我”,它充滿著愛、真誠與和諧,它可以用真善美這個詞來表達,它美好無比。天臺佛教中,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的說法。山也好、川也好、草也好、木也好,森羅萬象,世間萬物,皆駐宿著佛性。
這個世界上,不管生物還是非生物,全都像佛一樣,具備優雅的、滿懷慈悲的、關愛他人的高層次的心靈。我將這種佛心稱做真我。
與這種高層次的“真我”相對應,所謂“自我”則是基于本能的,就是說,只要對自己有利就好。比如憎惡、嫉妒、貪婪、虛榮、猜忌,還有自戀等表現。
如果說“真我”是高層次的自我,那么“自我”就是低層次的自我。同時,也可以把“真我”稱為利他之心,把“自我”稱為利己之心。
利他之心就是關愛、救助他人之心;利己之心就是只要自己好就行的自私自利之心。每個人身上都同居著這兩種心。
這就是我們的心靈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文中有如下描述:
我只身來到神的面前。
可是,那里已經站著另一個我。
那個暗黑中的我,究竟是誰呢?
為了避開他, 我躲進岔道,
但是,我無法擺脫他。
他公然在大道上邁步,
卷起地面的沙塵。
我謙恭地私語,
他高聲地復述。
他是我身上卑微的小我,
就是自我。主啊,他不知恥辱。
我卻深感羞愧。伴隨這卑賤的小我,
我來到您的門前。
泰戈爾的詩中描述了丑惡卑賤的自我和純潔美麗的真我,這兩者在每個人身上同居。
所謂心靈管理,就是抑制“自我”,讓“真我”呈現。對心中利己的自我不予抑制,就會糟蹋了寶貴的人生。
要做到這一點,就非抑制“自我”不可。
注視自己的心態,當只要對自己有利就行的“自我”冒頭時,即刻壓制它,猶如“打鼴鼠”的游戲那樣,把剛抬頭的“自我”壓下去。若能如此用心,“自我”就能減少,減少的部分為“真我”所占領,“真我”所占的部分就會擴大。
這樣做,“真我”在心中占據的比例就會增加,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人格提升的過程。
就是說,通過每天的自我誡勉,“自我”的比率削減,“真我”的比例增長,這就是所謂的“提高心性”。
把這件事當做家常便飯,反復進行,在這樣努力的過程中,心靈得到磨煉,就會被人稱為“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
所以,我們必須認知,推出善的真我充當主角,讓那惡的自我只當配角,按這樣的原則,在人生的舞臺上演出自己的劇目。
2、化繁為簡,回歸原點
我們往往有一種傾向,就是把事情考慮得過于復雜。但是,為了把握事物的本質,有必要把復雜現象簡單化。把事情看得越簡單,就越接近事物的本來面目,也就是說,越接近真理。
盡力去把復雜現象簡單化,這種思維方式,這一考慮問題的出發點非常重要。
要想培養這種“化繁為簡”的能力,就需要做到“禪定”。
禪定即靜心,倘若心境雜亂,自然無法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反之,如坐禪般靜心明心,便能以平常心看待事物,從而做到“真髓自見”。
佛教稱其為“打開心眼”。我每日都會念誦白隱禪師(白隱禪師是江戶時期臨濟宗著名禪師,開創了“白隱禪”一派。——譯者注)的《坐禪和贊》,這是我靜心入定的法門。
在我看來,以靜心明心的境界思考事物,是非常重要的修行,至少應該堅持每天一次。
企業家如果只靠敏捷的思維和強力的手腕,即便能得一時成就,也是十分脆弱的空中樓閣,難逃“盛極則衰”的命運。
因此,企業家需要慎重的態度和“化繁為簡”的能力,并且在經營活動中觸及問題的核心。
我認為,不管在企業、財界還是政界,凡身居領導之位者,皆有“化繁為簡”的先天才能。這是成為領導的必要條件。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盛和利他(ID:gh_c6bb6f14acf0),作者:稻盛和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