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 陳延斌
(發表于《光明日報》2009年12月1日(11)理論周刊)
公民個人品德建設的重要地位
十七大報告在論及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時提出了“個人品德建設”的重要命題,由此,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體系中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三德”,變成了“四德”。突出“個人品德建設”,緊扣道德建設的時代主題,不僅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而且把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到事關和諧文化建設的高度,使由個體角色入手的道德教育更加符合構建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理念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
將個人品德作為新時期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無疑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道德文明建設探索進程中的又一次理論創新。雖然過去也提個人品德教育,但并未上升到這樣的戰略高度。將道德建設任務由“三德” 改為“四德”,強調個人品德與“三德”同等重要、不可或缺,從而不僅夯實了當前公民道德建設的堅實基礎,而且成為個體遵守和維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基本動力。
將個人品德置于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成為新時期道德建設的基本內容,是由人的存在的兩重性以及由此產生的人的需要的兩種表現形式決定的。一方面,人作為一種有理性的個體存在物,在維持自己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同時,總是試圖超越自然的必然性而追求超驗本體的性格,使人自身的絕對完善成為可能。馬克思說:“既然人是從感性世界中的經驗汲取自己的一切知識、感覺等等,那就必須這樣安排周圍世界,使人在其中認識和領會到真正合乎人性的東西,使他感覺到自己是人?!比俗陨淼慕^對完善或“感覺到自己是人”,足以說明作為個人自我完善重要精神力量的道德是人之為人必備的東西,也足以說明個人品德是社會道德建設的基本內容。因此,人為了能“感覺到自己是人”,必然要使個人品德成為滿足作為自然主體的個人需要。另一方面,因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存在物,“每個人都有必要到社會活動場所來顯露他的重要的生命力”,“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環境造成的,那就必須使環境成為合乎人性的環境”。(《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7頁)在這里,“他的重要的生命力”的指向就在于個人有維持社會共同體的存在和發展的義務和責任,因而社會環境、工作環境和家庭環境就必須成為“合乎人性的環境”,這樣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就成為每個人妥善處理社會關系的社會需要。人的社會需要與作為自然主體的個人需要相結合,使道德以一種掌握世界、調控社會的特殊方式實現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從而確證了“四德”新提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公民個人品德與“三德”建設的關系
無疑,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共同構成完整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體系。社會公德是人類社會公共生活領域的一種公認的最基本的生活準則。它是社會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程度的表征,也是對社會公民最低層次的要求,是最起碼的行為規范。職業道德是從業者在其職業活動中所必須遵循的具有本行業角色特點的道德行為準則,是社會的一般道德要求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家庭美德是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諸如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等一系列基本行為準則。由此看來,社會公共生活、職業生活和家庭生活領域中的道德都是處理涉及對社會整體或群體道德義務中應遵守的行為規范,是每一個公民應該遵循的基本行為準則,這些行為規范、準則能否被個人接受和自覺遵循,與個人的道德意識水平和道德接受能力密切相關,而這一切又最終標志著個人品德的修為狀況。所以,梁啟超在《論公德》中說,“無私德則不能立,合無量數卑污虛偽殘忍愚懦之人無以為國也”。
“三德”建設雖然十分重要,但其成效是以個人品德養成為基礎的。換言之,“個人品德”建設既是“三德”建設的出發點,又是其目的和歸宿。優良的個人品德確立了人作為理性本體存在的道德主體地位,道德主體的能動性使主體在與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積極地改造客體,從而成為自我主宰、自我克制的自由的主體。主體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使其在維護和恪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實踐中逐步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這樣,道德主體基于對“三德”原則和規范產生的認同感,便以自覺自由的實踐詮釋了“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的真諦。
個人品德建設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它是個體依靠內在道德信念系統在行為中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德性或品行、操守,能對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形成產生內化與擴大的效應,成為規范個人言行、建設和諧家庭、做好本職工作、維護社會和諧的基礎。如果個體不能養成良好的品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設都將是虛幻的空中樓閣。因此,將“四德”并提,凸顯了個人品德對于社會道德建設的基礎性地位。與此相對應,“三德”對個人品德的生成和鞏固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每個公民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內化為自我認同的道德標準,從而積淀為個體的道德品質,才能推己及人,才能由己及家庭、集體和社會,更好地按照這些原則和規范調整相應的各種倫理關系,充分發揮道德的導向、激勵和調節功能。倘若缺乏“三德”的規范和要求,個人品德也就失去了內涵和形成、鞏固的社會基礎以及相應的道德環境,導致個人與社會、集體倫常關系鏈的斷裂,在客觀上否定了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公民個人品德的形成機制
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特征之一在于人是社會倫理領域的存在。一般而言,作為社會倫理關系的承擔者,道德主體以善的追求為目標,因而如何鑄就優良的個人品德就成為求善的本質內容。在這方面,需要激勵、道德內化、良性互動等成為個人品德形成的最為基本的作用機制。
道德需要是人們基于對道德所具有的滿足自我的社會價值、意義的認知而產生的遵守一定社會道德規范的心理傾向。人們之所以需要道德,首先是因為道德是使個人在社會中得以實現自身價值、完善自我、更好生存的必要條件。人是社會中的人,人不能離開社會而生存,而道德是社會調控的重要力量,社會成員對道德的普遍遵守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基礎。從道德需要與個人品德的關系來看,道德需要是個體道德意識和良好道德行為習慣形成的內在驅動力。一個對道德有著很強需求的人,如果沒有需求對象的滿足是不可想象的。當這種實現自身需求的愿望出現時,道德個體必然會產生道德動機,激勵自我加強道德修養,向更高的道德境界攀越。相反,一個缺少道德需求或需求不強的人,必然對自身道德素質的提升缺乏期待。道德需要激勵作為公民個人品德形成的強大而持續的推動機制,是培養公民優良道德品質、追求向善、完善自我的基本前提。
如果說需要激勵機制是社會道德建設對公民個人品德建設的外向作用機制,那么與道德需要緊密相連的道德內化則是對公民個人品德建設施加作用的內向機制。道德內化是指人們在接受一定的道德原則、規范的基礎上,自覺地將社會要求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融入自身品德結構之中,使之成為支配自我道德追求的內在力量的過程。一般來說,道德內化也就是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轉化為個人品德的過程,最終目的是使道德主體全面地發展知情意行等道德品質要素,使道德主體的身心協調、品行統一,并不斷促進其道德完善和進步。這樣,通過道德內化機制培養公民的個人品德,也賦予了道德主體實現自我向善的條件。道德內化的這一目的,成為檢驗道德主體是否自覺按照社會道德要求行動的標準,因而它是公民個人品德建設的關鍵環節。
道德內化的過程最重要的是良心內省機制的作用。良心是道德心理、認識、情感、意志的統一體,良心的作用體現在評價道德主體的動機、行為的是非善惡,促使道德主體自覺地對其行為進行自我反觀、評價比較和不斷校正,鞭策其在道德生活中進行自我調控、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當良心真正成為調控道德主體行為的心理機制時,才標志著道德主體實現了自律與他律的統一,完成了道德內化的過程。這樣,道德內化就成為一種激勵道德主體自覺履行道德義務的強大動力,促使道德主體自覺選擇符合社會道德要求的行為,不斷積淀個人品德素質。
良性互動機制也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機制?,F代德育理論告訴我們,個人品德的培養處于各種錯綜復雜的因素彼此制約、相互影響之中,它們共同作用著道德素質生成的過程。公民道德建設中的互動就是家庭、學校、單位、社會等道德教化、培養主體對公民個體施加的品德塑造以及后者對前者的活動作出的相關反映。這種互動既有良性的,也可能有不良的(雙方或一方不良)。譬如常見的家庭不良教育抵消學校正面德育就是如此。公民道德建設的良性互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道德教化、培養中施教和受教雙方的互動;二是構成公民道德建設整個工程的各部分、各要素之間的互動。沒有前者的互動,就不能變“要我知行”為“我要知行”;沒有后者的互動,就無法使影響公民道德生成的各環節、各要素在相互聯系、相互交織、相互作用中發揮各自的優勢,產生最大合力,發揮最佳的整體效能!
(作者介紹:周斌,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專業博士生;陳延斌,徐州師范大學倫理學與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