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愿給寵物燒錢,也絕不借錢給親戚?
沒有人喜歡孤單,只是不想委曲交朋友,要真那么做的話,恐怕只會掃興罷了。
——《挪威的森林》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你會借錢給親戚嗎?”
在今年的新中產訪談中,我們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大部分的答案是“看情況”,不過,也有些人態度很明確。
“堅決不借,尤其是親戚。”
“關系越好的朋友,越不可能借錢,這是我的原則。”
“談錢傷感情,我和朋友之間好像有種默契,就是從不談借錢。”
然而,同樣是《2019新中產白皮書》的調研,還有一系列數據與之相對,形成饒富趣味的對照:
數據顯示,從2016—2019年,養寵物的新中產家庭增幅為42.6%。
不僅如此,新中產在寵物上的花費可不小。在極光大數據的調研中,寵物主過去一年在單只寵物中平均花費是3176元。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過,即便是花費較少的新中產,每周也要支出500元給寵物做基礎護理;而花費多的新中產,為了給愛犬阿拉斯加做腿部手術,僅一條腿就要花16萬元。
“所以,你是寧愿給寵物砸錢,也不借錢給親戚咯?”小巴問其中一個被調研者。
她想了幾秒鐘,有些艱難地點點頭:“可以這么說吧。我好像更喜歡那些不說話的東西,人類實在是太難了。”
新中產真的越來越冷漠嗎
《2019新中產白皮書》中有兩組數據似乎可以證明這個觀點。
第一組數據是:65.6%的新中產沒和鄰居說過話,而和鄰居關系達到好朋友級別的僅有2.1%。具體來看,新中產年齡越小、所處的城市級別越高,和鄰居的關系就越疏離。90后在大街上見面認不出鄰居的比例達到了21.6%。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大部分新中產和鄰居的關系,就好像是和闌尾的關系。
在大多時候,他們感知不到對方的存在,不會過度侵入對方的生活,不給彼此造成太大的困擾,一起和諧健康地生活在同一個環境里,不期而遇時,就微微一笑。
但是,一旦產生摩擦,有一點小小的“不適”,例如深夜的噪聲、寵物的氣味,都可能會影響新中產的生活品質,疼痛難忍。
不過,非常有意思的是,我們在訪談中問到新中產是否關注自己的鄰居時,又有相當一部分人表示,他們已經在業主群里關注過鄰居1000遍了。
“我還沒見過我的鄰居,但是從業主群里已經知道了他戴假發、婆媳不和、號稱年入百萬,偶爾會有小貸公司敲房門。”
“我不用出門,只要在業主群里就能看見人生百態。”
“但是,這和我也沒什么關系。”
大家都對彼此的生活保持著驚警,即便心知肚明,也決不主動去深入涉足他人的私隱。
第二組數據則和朋友有關。
68.4%的新中產認為中學同學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在90后眼中,工作同事的重要性顯著低于中學和大學同學。
現在的年輕新中產,出了社會之后,就難以交到好朋友?
一個受訪的新中產這樣回答:
“年少的時候很容易跟人交朋友,長大以后三觀定了,能找到三觀一致的朋友不容易,找到的都成了對象。”
冷漠只是表象
愛寵物多過愛人、與鄰居關系淡薄、進入社會后難交到好朋友,新中產真的越來越冷漠了嗎?
在制作《2019新中產白皮書》的過程中,我們整理文獻資料、訪談記錄的時候發現:這些新中產的冷漠,只是他們人際關系的表象。
這背后有更多深層次的原因。
一是互聯網化、城市化打破了熟人社會后,人們向半熟人社會演進。
社會學家費孝通曾經在《鄉土中國》中提出“差序格局”:在中國傳統社會關系結構中,人際格局如同水面上泛開的漣漪一般,由自己延伸開去,一圈一圈,按離自己距離的遠近來劃分親疏。
而互聯網時代,新中產社交網絡的大部分人由半熟人和泛泛之交構成,這讓這種“差序格局”中的內圈(T1以內)變得很小,外圈變得很大。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經常覺得微信中好友很多,但并沒有幾個真正的朋友。
雖然新中產主要生活在一二線城市,但他們當中僅有20%成長于一二線城市,成長于三四線城市甚至農村,通過教育、職業或其他途徑進入大城市的比例占了80%。
對于這些新中產而言,原本就只是因為居住而產生了聯系的鄰居,相互之間無事打擾、有事微信解決成了最好的相處方式。
二是工作之外,有比交新朋友更重要的事。
新中產每周工作時長是44小時,其中2/5的新中產每周工作超過50小時。在工作之余,新中產為孩子教育焦慮、為自己的知識焦慮,那么與其花時間和金錢在新的人際關系上,不如花在工作、教育上。在這樣的情況下,新中產在與人交往上反而顯出一絲冷漠。
保持個性,過自定義人生
新中產表現出的冷漠,有社會因素,有職業因素,更多的則是個人因素。
越是在親密的關系中,人越容易暴露自己的本性。比如他們會為自己認同的價值觀據理力爭,棱角盡顯。
但很多時候,在新中產的人際關系中,他們不愿與人爭辯,也不愿別人改變自己,只想保持自己的個性。
“我愛怎么過就怎么過,不能認同我的價值觀的就保持距離吧。”
這樣的態度同樣延續到新中產的擇偶觀中。
諸多擇偶標準中,絕大部分的新中產認為三觀匹配和性格適合是兩個人結婚最為重要的,其比例遙遙領先,分別是88%和83.2%。第三則是為人處世,占比61.7%。這也是為什么有人說“三觀一致的,最后處成了對象”。
英國哲學家羅素曾說,人類友誼這件事情,天長地久是一個謊言,一個人和另外一個人的友誼要能夠持續下去,它必須建立在三個理性的前提下:平等的感情、相似的價值觀和有交集的生活體驗。
對于新中產而言,如果無法達成這三項,不如和周遭一切保持距離,肆意過自己的自定義人生。
當然,自定義人生的展開,不僅限于友誼和人際關系,還有你能想到的所有事情。做自己生活的決策者,而不是隨波逐流者。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