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91天,11個億,中國人網購高端白酒不差錢
來源:酒界風云
文 | 肖九郎 · 編輯 | 楊柳依依
2020年3月30日中國酒業協會發布今年1-2月中國酒業經濟效益數據,銷售收入同比下降15.58%,利潤下降15.46%,連抗周期性較強的白酒都同比下滑11.68%。但近期從一組阿里平臺發布的酒業銷售數據中發現,電商渠道的銷售數據可能忽視了這場危機。
據阿里平臺發布的數據顯示:
2020年一季度阿里渠道酒類總計銷售額42.26億元,同增30.62%,銷量2143.85萬件,同增8.50%,均價197.11元,同增20.38%;
?。〝祿碓矗喊⒗锲脚_、華創證券,制圖:酒界風云)
3月阿里渠道酒類總計銷售額8.17億元,同增33.53 %,銷量601.71萬件,同增32.05%,均價135.76元,同增1.12%。
2020年一季度阿里渠道銷售量的白酒占全品類僅為29%,但銷售額占比卻高達55.16%。
?。〝祿碓矗喊⒗锲脚_、華創證券,制圖:酒界風云)
2020年一季度國產白酒線上銷售額23.31億元,同增55.56%,銷售量623.05萬件,同降4.65%,均價374.20元,同增63.16%;
?。〝祿碓矗喊⒗锲脚_、華創證券,制圖:酒界風云)
3月國產白酒線上銷售額2.93億元,同增38.26%,銷售量116.24萬件,同降2.84%,均價251.84元,同增42.29%。
盡管一季度與3月單月的白酒線上銷售量均出現同比下降,但銷售額卻出現大幅增長,均價增長幅度更大,這其中以茅臺、五糧液(126.520, 1.54, 1.23%)、洋河、瀘州老窖(76.850, 0.50, 0.65%)為首的高端酒功不可沒。
2020年1-3月的高端白酒銷售額占比(含茅臺)同比2019年1-3月的同類數據顯示,2020年1-3月這四大高端白酒分別為51%、44%、41%,而2019年1-3月這四大高端白酒占比分別為47%、41%、33%,可見2020年1-3月四大高端白酒的銷售額占比明顯高于2019年同期數據,可以說四大高端白酒撐起了整個行業的接近半壁江山。
?。〝祿碓矗喊⒗锲脚_、華創證券,制圖:酒界風云)
鑒于茅臺時常在阿里平臺進行1499平價茅臺的搶購活動,再來看下不含茅臺的該類數據又會怎樣?
2020年1-3月三大高端白酒(不含茅臺)分別為33%、28%、25%,而2019年1-3月這四大高端白酒占比分別為36%、27%、23%,可見不含茅臺以外的三大高端白酒的銷售額占比除1月之外,在2月、3月依舊超過了2019年同期數據。
(數據來源:阿里平臺、華創證券,制圖:酒界風云)
疫情期間不僅高端白酒在阿里線上銷售火爆,2020年1-2月整個白酒行業在阿里線上銷售占規模以上酒企銷售收入比例也大幅提高,從2019年1-2月占比僅為1.21%,2020年同期提高至2.3%,占比幾近翻倍。
?。〝祿碓矗喊⒗锲脚_、華創證券、中國酒業協會,制圖:酒界風云)
細分到2020年第一季度四大高端白酒各自在阿里平臺的銷售數據來看:
茅臺銷售額3.99億元,同比增長141.99%,位居行業首位,均價1279.99元,同比增長104.80%;
五糧液銷售額2.72億元,同比增長50.89%,均價694.17元,同比增長78.84%;
洋河銷售額2.36億元,同比增長16.38%,均價584.94元,同比增長12.77%;
瀘州老窖銷售額2.20億元,同比增長81.45%,均價489.42元,同比增長28.84%。
僅一季度(91天)四大高端白酒品牌就在阿里平臺實現高達11.27億元的線上銷售額。
可以發現四大品牌在2020年第一季度對比2019年同期實現了銷售額、均價雙增長。
但單看2020年3月數據,除茅臺以外,其他三大高端品牌都出現了掉隊現象,其中洋河出現了銷售額、均價這兩大數據雙降。
茅臺銷售額4818.84萬元,同比增長124.57%,均價1343.12元,同比增長94.30%;
五糧液銷售額2055.32萬元,同比下降1.25%,均價589.64元,同比增長65.02%;
洋河銷售額1085.41萬元,同比下降30.33%,均價454.07元,同比下降5.54%;
瀘州老窖銷售額3541.24元,同比增長178.91%,均價530.48元,同比增長49.75%。
從目前的種種阿里線上銷售數據來看,高端白酒在疫情期間的線上銷售數據幾乎不受影響,這其中茅臺、瀘州老窖的數據更是極為突出。
繼去年底天貓、蘇寧之后,近期1499搶購平價茅臺的活動在京東平臺進行的如火如荼。這其中無論從現象還是實際銷售數據來看,各大酒企尤其是高端白酒品牌越來越重視線上購買行為,酒類傳統的經銷商分發模式是否會在這場疫情中轉向線上?或許疫情是個很好的催化劑。
新浪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陳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