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一個奠定中華文化基礎的朝代,在那個時期,秦始皇依靠著祖先積累下來的威勢,第一次把中國大地整合到了一起。這其中必然少不了秦國的武力和國策的優勢,但是始皇帝的統一并非一勞永逸,強大的武力可以將天下聚合在一起。
但是過度用力就會使其治理問題上產生嚴峻的問題,秦始皇治下的帝國就是這樣一個現狀。為了更好的使關東諸民融入秦國,秦始皇下令修建了通往四方的直道。到現代社會,秦直道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霜打磨,卻依舊沒有長草,到底是為什么呢?
修建秦直道的目的
秦始皇在統一中國之后,整個秦帝國的凝聚力其實是十分松散的。因此始皇帝不斷的尋找各種辦法來增加秦國故地與山東六國的聯系,試圖從某一個方面把關東六國的百姓和秦國百姓這個概念捆綁在一起,讓他們真心實意的為秦國效力,加入'秦國國籍',讓他們以秦人的身份而自豪,而不是一味的去懷念那些已經消亡的故國。
為此秦始皇也做出了許多讓步,他不僅在刑法賦稅上面尊重當地習俗,還讓關東之民信仰的儒家思想進入秦朝的朝堂。
從當時的朝堂意見來看,秦始皇其實是冒著很大的壓力的。因為秦國的治國傳統從來都是法家思想,這種從秦孝公商鞅變法時期就已經固定下來的治國傳統,到秦始皇的時候,他曾經試圖去改變,也給過關東六國儒學之士機會。可是這些關東的儒學之士從心底里便不認可秦始皇的統治,甚至配合六國進行'疲秦之計',以至于讓當時還是秦王的始皇帝對六國學者倍感失望,下達了逐客令。
既然關東六國的文化氛圍不那么歡迎秦國的融入,為了防止六國作亂,那秦國便強行修筑直道,不服秦者,秦軍可沿著直道火速運兵作戰。
目當時方士盧生甚至自稱帶回仙書,上面記載'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認為胡指的是北方的胡人,對此頗為憂心。他縱觀歷史,也明白了中原最大的敵人除去內斗之外就是四方夷狄了,那個時候的東夷已經被同化,楚蠻也已經成為冠帶之國,只剩下北方的匈奴和西方的羌人了,羌人一直是秦國奴役的對象自然無需擔憂。
而逐漸統一的匈奴便成為了秦始皇的心頭大患。為了對付北方的匈奴,直道不得不修。
秦直道的修建過程的具體原理
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社會,修建秦直道的確是一個龐大的工程。而修建這樣的大工程必定是要耗費巨大人力物力的。當時秦始皇把這項目重任交給了自己最信任的武將,三代服秦的蒙恬。他率領了十萬人馬,用兩年半的時間就開通了從咸陽到北方九原的道路。整個路程長達1500多里。這是秦朝時期與長城,靈渠相齊名的三大人力工程,它代表著先秦以來對于道路修建技術的發揮與體現。
秦朝對于工匠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每一件官方出產的器物上面都會銘刻制作時間和制作人的姓名,然后把這些信息備份在庫房里面,萬一以后這些物體出了問題就可以追查責任到每一個工匠身上。這一點從很大程度上面保證了秦朝工業生產質量的穩定性,在那個時代幾乎沒有假冒偽劣產品,秦直道的修建也是這樣的。
修建秦直道的泥土都不是普通的土,首先選用的是當地質量十分過硬的黃土,到現在關中地區制作土灶的時候還是采用黃土,這種土制作的燒火灶臺越燒越緊。當時秦直道的黃土就是這樣,先從當地挖掘出來,再命令士兵砍伐樹木,揉碎成細土沙子狀在鐵鍋之中炒熟。這種方法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加強土與土之間的固定性,更是利用高溫殺死了泥土之中可能蘊含的植物種子,從本質上面杜絕了植物在春天再度復發的可能性。
夯實硬化土平面,把熟土和白石灰混合在一起,分多層鋪設,每一層都派遣專門人士用高壓夯緊,這使得即使到了來年的春天,植物的種子也很難在這樣的道路生根發芽,因為道路里面的白石灰本身就是一種除草之藥,再加上路面的硬化和高溫殺菌使得這樣的土地根本沒有養分可言,植物完全不具備生存下來的條件。
兩千多年前的工程技術是秦朝工匠的智慧結晶,它在中國歷史之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秦漢時期,是皇帝巡游天下的重要出行路線。不過在一方面也給了刺客安排刺殺君主的機會,另外一方面,秦直道對于中央王朝重要的軍事作用是秦漢兩個朝代使用騎兵對匈奴作戰的重要依托,它往往能夠讓匈奴始料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