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寧
??日前,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岐黃中醫藥文化發展基金會主辦的“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主題論壇暨第二屆岐黃中醫藥傳承發展基金頒授儀式在京舉行。中國中醫科學院王永炎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伯禮院士、北京衛生學校金世元國醫大師獲第二屆岐黃中醫藥傳承發展獎成就獎,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王階、安徽中醫藥大學王鍵、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榮培晶等8位學者獲岐黃中醫藥傳承發展獎傳承人獎。
??當下,中醫藥發展正走在復興之路上,“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是中醫藥自身發展的要求,也是時代主題。主題論壇上,多位中醫藥泰斗級人物分享了自己的體會。
??打好傳統文化基礎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我是自愿學中醫的,五歲開始讀三字經、千字文,一生熱愛國學。
??中醫藥學是中華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國學的精髓,蘊含著深邃哲理,是當今世界唯一全面系統傳承的醫藥學。它與時俱進,無論民族興衰,城鄉醫生始終挺立在防控瘟疫、療傷治病、維護生命的前沿,保障國家民族的繁衍發展,促進醫事藥事體制日臻完善。
??目前,中醫藥行業迎來了數字化科技文明的新紀元。國學的陰陽太極圖被英國的歷史學家湯恩比贊譽為對立事物辯證交替最貼切、最完美的符號系統。國學、中醫藥學的理念符合科技文明融合高概念的特征,大科學、大數據技術,演繹與歸納方法學的結合,整體論與還原論的辯證統一將對不確定性、非線性事物研究創開新路。
??大科學、高概念、大數據時代,有利于國學、國醫、國藥的發展。中醫基礎理論研究見到了陽光,不再是黑箱,古今名家醫案與每位醫生日常診療完整的病例都是大數據研究的寶貴信息資料。
??優秀的中華傳統文明是一種存在,是一種運動,它不僅是過去的科技文明的偉大創造,更是承接過去、今天、未來的歷史流程。代代創新吸納東西方一切科技文明,不忘本來,學用外來,以我為主,面向未來,展現出強韌的生命力。如今,我已是垂暮之年,在生命的最后階段“堅守仁者壽、死而不亡者壽”“老驥伏櫪”,為年輕一輩營造寬松、和諧、創新的學術環境,弘揚傳承中醫藥學。只要生命的燭光還能照亮腳下的路,就要向前行。
??國醫大師路志正:傳承精華應該做到以下三點:一要打好傳統文化基礎,才能將中醫基礎理論學好,而不是簡單地跟師抄方和讀一讀老師的文獻資料。中醫人需要在傳承中華文化的大框架下,對中醫經典和臨床有較深的體會和感悟,然后再重點繼承老師的特色臨床辨治思維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將傳承工作做到實處。二要突出療效。臨床療效是中醫立業之本,是中醫的生命力,只有造就千百萬熟練掌握中醫臨床知識的中醫人才,才能使中醫藥事業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三要豐富人才培養制度、加大人才激勵力度,這是促進中醫傳承的重要途徑。
??重在傳承中醫思維
??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院士:中醫藥的精華是中醫思維。傳承精華要有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思維方式等。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必須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中醫的思維模式,用中醫的觀點看問題,傳承中醫的大醫精誠精神。在這個基礎上,西醫知識知道得越多越好。但傳承的同時,還要與時俱進,結合現代科技的進展,讓中醫藥學真正做到歷久彌新。
??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院士:從《黃帝內經》奠定中醫理論體系,《傷寒雜病論》建立中醫辨證論治體系,再到明清時期溫病學的發展,直到現代青蒿素的誕生,創新始終是推動中醫藥發展的根本動力。中醫藥需要創新,但要以中醫藥傳承為基礎;離開傳承談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創新,首先要把中醫藥的精髓繼承下來,對中醫藥人才的衡量,不僅著眼于創新,更要有符合中醫藥傳承發展規律的評價體系。沒有傳承,創新就失去根基;沒有創新,傳承就失去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