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電動車產品已經不在像過去那么單一了,樣式,配置,甚至功能都是多種多樣的,價格低的只有599,699元,價格高的甚至達到了2萬元以上,但是市場上買的最好確是價格在2800-3200元之間的電動車,這是什么原因呢?
3000元是消費者對電動車認知的一個心理閾值(當然不同的車型會不一樣,比如簡易款電動自行車,在消費心目中價格就是在2000元左右)。我們這里主要講的是豪華款電動車,它的價格在3000元左右,造成心理閾值固化的原因是:廠家和商家長期以來的定價策略,久而久之,在人們腦海中就形成了電動車就是3000元左右的印象。
電動車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成本,工廠建設和運營成本,職工人力成本,稅收和廣告成本,這些成本全部算到一臺車子的話,以48V20A豪華款電摩計算,國內二線品牌的生產成本近2600元, 銷售給商家一臺車子掙100元,商家再掙300元,最終到消費者手上的價格是3000元左右,這樣既能保證廠家不虧錢,也能保證商家有利可圖,同時還符合消費者心理價格閾值,達到銷量的提升。
3000元的電動車就好比10萬元的汽車是一個道理,就好比家轎之王朗逸和卡羅拉一樣,雖然算不上豪華車,但是產品功能配置,安全系數,質量工藝,品牌價值都能滿足消費者基本需求,而且價格也在消費者合理心理閾值之內,買不了吃虧也買不了上當。3000元的電動自行車,不管是續航還是動力都能滿足人們剛需。不管是買電動車還是汽車,剛需的人群總是最多的,對于不懂電動車人,也許3000元的電動自行車是最好的無腦之選了。
此外,售價動輒七八千甚至一兩萬的電動車產品,都是商家通過廣告狂轟濫炸炒作出來的明星產品,這些產品實際銷量并不大,只是外觀或某些配置上有一些特別之處,對于龐大的剛需族來說,這些功能或者品牌效應只是錦上添花的作用,很少人會多花好幾千去為情懷或者某種黑科技買單。
哪怕是號稱“兩輪特斯拉”的小牛電動車,兩輪智能鋰電產品中,買的最好的也是4000元左右M系列和U系列產品。雅迪,愛瑪兩大巨頭的產品支柱也是3500元左右的電動車,對于雅迪G5,愛瑪瑪卡龍這些高端車型,購買的人還是很少的。
至于那些價格2500元以下的電動自行車,不可否認也有部門廠家通過壓縮廣告費用,中間商的費用來降低出廠成本的,一般這類的企業都比較小。小品牌車子由于線下網點不全,售后服務很難保證。對于1500元以下的,甚至只有幾百元的電動車,我想除了偷工減料降低電動車生產品質之外,這種產品基本上是生產不出來的。哪怕是買了,你敢騎嗎?
我們初次買電動車時,如果對電動車不是很了解話,那么挑選一輛3000元左右的豪華款電動車準不會錯的。電動車用戶的你,怎么看呢?
(手動保存到微信手動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