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明星實績大字報第一行,不再是代言數量或頭銜等級。
應該換成節約速度。
劉雯,首位和輕奢頭牌(Coach)解約的超模。
楊冪,首位和紅血品牌(Versace)解約的85花。
周冬雨,所有解約人中,首位解掉了頂奢(Burberry)全球代言人頭銜的90后。
劉亦菲,唯一本人沒發言,粉絲出面認解約(阿迪達斯),以至于你也不知道她到底解沒解約的明星。
等等等等。
這大概是個預言。
也許從此,內娛女星的時尚之路,不再是走出去,和世界發生聯系。
而是和外界斷交,一切向內看。
我們從頭開始說。
內娛女星的時尚啟蒙,來自香港旺角。
旺角有條著名的女人街,賣的都是雜牌貨。
第一屆春晚女主持人的服裝,就來自女人街地攤上的蛇皮袋里。
那是80年代初。
香港已經有了買手店Joyce。
巴黎世家、浪凡等等都是這家Joyce最早引進華人世界的。
本土生活潮流雜志《號外》,已經創刊好幾年。
創刊人之一鄧小宇化名錢瑪麗,連載專欄“穿Kenzo的女人”。
文如其名,大談現代都市女人,要買最貴的奢侈品,嫁最有錢的男人。
通篇“the sex and the city”,風靡香江。
本土超模余嘉文,在1982年以前,就已經踏上巴黎天橋,登上《Vogue》法國版;
給迪奧、紀梵希這些頂奢走秀、拍廣告了。
連卡佛在那時早就是購物天堂,海運大廈還是亞洲第一個購物中心。
我們內娛第一頂流劉曉慶,初到這欲望都市,轉身就去了女人街,在大麻袋里挑衣服。
每件5塊港幣,她花了10塊,淘出了一件上衣,一條裙子。
后來她穿著這身上了第一屆春晚。
紅色大翻領襯衫,黑色高腰印花傘裙,讓內陸觀眾大開眼界。
時髦的女孩子們紛紛出門,腳動搜同款“曉慶衫”。
劉曉慶就是內娛最早的帶貨女王。
劉曉慶是《大眾電影》封面的常客。
80年代,內娛還沒有時尚雜志。
《大眾電影》封面,就是時尚風向標。
在對女性審美影響力方面,現在五大女刊加一起恐怕也比不上《大眾電影》。
上面沒有奢侈品和精致妝發,不承擔給品牌打廣告的任務,也就更好接近和模仿。
都是最紅的電影演員,自然展示女性的曲線和美。
讓人變回人,女人變回女人。
那也是一個時代的需要。
牛仔褲、皮夾克、喇叭褲、蝙蝠衫……
當年最in的時尚穿搭,都是女演員們通過《大眾電影》帶火的。
1984年底長影廠拍了部《街上流行紅裙子》。
上海時髦的紡織廠女工,披著長發大波浪,穿著亮色大V領或者吊帶長裙。
在公園里和另一波姑娘“斬裙子”。
類似于民間模特大賽。
摩登女郎們各自組團,比賽誰更敢穿,誰穿得更漂亮。
這是內陸第一部時裝主題的電影。
現在如果拍這種題材,一定在開機前就找好了贊助品牌。
女明星早早簽下商務合同,她們最重要的功能不是演一個角色。
而是在劇里充當模特,帶貨衣服首飾。
《街上流行紅裙子》和《大眾電影》一樣,都沒有服裝贊助。
因為市場還沒成行,最紅的女明星也只買得起兩件地攤貨。
內陸第一家LV門店,還要等到1992年,才進駐北京王府半島酒店。
電影和雜志里的紅裙子、吊帶衫,不是為了帶貨,而是把身體和靈魂釋放出來。
但因為滿足了整個時代的訴求,反而帶起了貨。
女明星這個職業,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功能。
她們有時是金絲雀,是掮客,是人間富貴花。
有時是資本家本家。
有時也能代表當下時代的風貌。
80年代是國產電影的黃金時代。
電影人帶著大師級的作品,走向東京、戛納、柏林,成為國外和港臺看內陸的重要窗口。
當時最紅的女明星,劉曉慶、斯琴高娃、潘虹、鞏俐等等,也都是最好的電影演員。
1988年戛納電影節,鞏俐、張艾嘉、潘虹
劉曉慶是最早和香港電影人合作的女演員,拍的都是名導李翰祥的大女主。
她在1984年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沒能拿獎,輸給了葉童。
《垂簾聽政》
一年后,斯琴高娃刷新了劉曉慶的記錄,拿下了影后大獎。
2008年,憑借《姨媽的后現代生活》,斯琴高娃再度拿獎
遺憾沒找到兩人出席金像獎的資料,也許根本就沒去。
但我找到了斯琴高娃上《今夜不設防》的視頻。
斯琴高娃時年40歲上下。
穿黑底白色波點長款大衣,內搭黑色襯衣和裙子。
戴大珍珠耳夾和黃金項鏈,配棕色皮帶手表。
表盤翻到手腕內側,看不清牌子。
頭發盤了起來,劉海燙成波浪。
黃霑拱她跳了段蒙古舞。
蔡瀾問她蒙古人會不會第一次見面就上床。
斯琴高娃面無表情地回答:當然有了,一見鐘情嘛。
《今夜不設防》是三個lsp辦的節目,請遍了國色天香。
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沒那么傾國傾城的兩個。
一個是張艾嘉,另一個就是斯琴高娃。
林青霞、朱楚紅、關之琳再熠熠生輝,坐在三個咸濕佬中間,也多少有點被把玩的意味。
唯獨張艾嘉和斯琴高娃的氛圍不同。
女演員向來只有被他們笑的份,張艾嘉能笑回去。
黃霑cue她前男友羅大佑,張艾嘉反cue黃霑前任林燕妮。
黃霑笑她年紀大,說你六十幾歲了看起來真年輕,怎么保養的啊。(張艾嘉當時不到40)
張艾嘉馬上懟回去:跟你學的啊,八十幾歲了,還每天抽煙喝酒晝夜顛倒,所以年輕咯。(黃霑當時50上下)
斯琴高娃畢竟內陸人,文化背景不同,沒法跟他們談笑風生起來,氣氛比較嚴肅。
但她全程保持一種掌控者的姿勢。
側坐沙發,一只手搭上沙發背,講起話來下意識抬下巴。
讓她跳舞就站起來跳。問她咸濕問題,也面不改色,侃侃而談。
全程落落大方,半點不怯不忸怩。
鞏俐和張藝謀也一起上過《今夜不設防》。
鞏俐當時二十多歲,相比起斯琴高娃來,就拘謹多了。
小年輕鞏俐顯然還不會控場,跟不上香港綜藝的尺度和節奏,有點冷場。
穿花襯衫牛仔褲,發量優越,披在腦后,露出整張小臉。
和同期香港女星比,確實不夠時髦。
盤點經典美人的經典穿搭時,永遠不會盤點到這些內陸女星身上。
但她們的職業成就,卻比那些主要功能就是表演美美美的花瓶們,高很多。
在香港女星想著怎么傍大款、嫁豪門的時候;
劉曉慶已經一邊演慈禧太后,一邊在第一本自傳里寫下金句:
做女人難,做名女人更難。
劉曉慶90年代初,兩次去金像獎頒獎。
一次和梅艷芳同臺,一次和鄭裕玲。
挑個畫質稍微好點的對比一下:
鄭裕玲真是資深時髦精。
妝發和晚禮裙,直到今天看依然不過時,可借鑒。
劉曉慶就……她喜歡就好。
但劉曉慶一張口就贏了。
鄭裕玲說,我們香港女演員的收入比男演員少很多啊,你們內陸也這樣嗎?
劉曉慶回答:不是啊,我們內陸都是女演員賺更多。
隨后又補充一句:反正我了解的是這樣。
也許在暗示,管他男的女的,反正老娘第一。
多年后,金星還調侃劉曉慶是伯樂,專門提拔小男人。
比如毛戈平啦,姜文啦……
劉曉慶笑納,還說女人我也提拔,寧靜、陶虹都是我提拔的。
不依附男人,反過來讓男人依附,這可能是另一種意義的時髦精。
同樣不過時,可借鑒。
80年代內娛女演員,個個漂亮。
張瑜、龔雪、朱琳、何晴……
論相貌身材,一點不比香港女星差。
以1989年的《大眾電影》封面為例,拉踩一下。
香港方陣:
3月刊,鐘楚紅:
5月刊,林青霞:
9月刊,王祖賢:
內陸方陣:
7月刊,陳沖:
8月刊,史可:
10月刊,鞏俐:
我發現一條規律:
當香港女星來到內陸,她也變成了內陸女星。
反過來,內陸女星去香港,還是內陸女星。
活在時光濾鏡里的美人名單里,我們內娛總排不上號。
并不只是包裝能力的問題。
還因為這兩派美人,美貌的用途是不一樣的。
女港星們是男人戲里的點綴,是花瓶,也是都市傳奇的象征。
在內陸,她們還承載了人們對美和精致生活方式的向往。
她們的漂亮,就是漂亮本身的字面意義。
而在劉曉慶年代的內娛,美貌承載的是更沉重的話題。
《淘金王》里,宋佳穿著肚兜,撩起裙子挑逗男人。
《湘女蕭蕭》里,娜仁花裸背出鏡,和長工在磨坊和野地里釋放天性。
另一個寡婦角色,就因為釋放了天性,被抬去沉塘。
女演員演出時全裸身體,當年一度成為禁片。
坊間傳聞,群演里還有王小帥和婁燁。
他們當時還在北影上學,聽說老師要帶他們去拍裸戲,開心地合不攏腿。
最著名的《紅高粱》,鞏俐一身紅色衣褲,躺在紅色的高粱地里,和姜文達到生命的大和諧。
這些都不是為了表現人欲本身,而是人欲如何被壓抑和無法被壓抑。
美貌也不是美貌,是女人的罪。
也是刺穿道德高地上那些虛偽嘴臉的武器。
在座的各位,恐怕沒幾個看過這些電影。
只會在剪得稀碎的港片短視頻或者高糊老照片里,一次次贊嘆女港星們的芳華絕代。
大概宏大的時代敘事,總會隨著時代的過去而過去。
而對花花世界的向往,卻永遠在進行時。
把兩者結合得最好的是鞏俐。
90年代,鞏俐接替了劉曉慶,成為一姐。
劉曉慶代表的是新舊時代的交接。
鞏俐則代表了一個從向內反思,到向外走出去的交接時刻。
她在國外影展的紅毯上,總是一身改良旗袍。
不同于女港星們的輕盈洋氣,鞏俐身上頗有點大地之母的韻味。
健康、性感,還帶著野性。
Angelababy前兩年模仿過鞏俐1993年在戛納電影節上的經典時刻。
穿了同款白襯衫黑褲子,站在同款海邊,舉起同款手勢。
結果成了買家秀和賣家秀,被網友群嘲。
當年的鞏俐,和中國電影一樣,意氣風發。
她的造型和姿態成了永恒經典。
晚生了二十多年的Angelababy,卻先過時了。
她也代表了一個時代。
就是開篇說的,“和外界斷交,一切向內看”的內娛時代。
中間還橫亙著一座名叫四旦雙冰的高峰。
她們開啟了內娛的真·時尚之路,和各大奢侈品牌發生過各種恩怨情仇。
我們下期接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