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庭都是夫妻共同財產所有制,許多人便認為當夫妻一方死亡后,其生前共有的房產就自然歸屬于另一方,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在生活中,應該具備辦理繼承的意識,否則容易讓共同的房產,其他合法的遺產都卷入糾紛之中。2021年我們已經進入了《民法典》時代,
那么夫妻共有房產,在一方死亡后,另一方有沒有權利賣房呢?
從法律上講,房產屬于夫妻共同財產,配偶一方死亡,其所享有的房產份額則作為遺產予以繼承。另一方配偶不具有這套房子的全部產權,所以配偶一方出賣房產行為,屬于無權處分行為。
能不能賣房主要看三點:
其一,一方去世前,有沒有立遺囑,把房子的所有權全部留給另一方,如果立遺囑了,就可以賣,因為房子的所有權全部歸另一方所有;
其二,如果沒有立遺囑,那就看有沒有繼承人,有繼承人,房子就不完全是另一方的,因此不可賣;
其三,如果有繼承人,繼承人同意賣房,就可以賣,也可以繼承人同意相應的補償或者賣房后分給補償。
《民法典》:夫妻一方過世,在這三種情況下,共同房產可以全部歸在世一方
1:除在世一方之外,不存在其他法定繼承人,也沒有留遺囑的情況下。
2:存在多位法定繼承人,但其他人自愿放棄的情況下。
具體依據,可參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條 繼承開始后,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者遺贈辦理;有遺贈扶養協議的,按照協議辦理。
但是,生前做好的安排,依然可以放棄。例如,父親生前訂立遺囑、將自己在房產中的份額指定由兒子繼承。發生繼承之后,兒子依然可以選擇放棄,全部由母親繼承。
3:提前指定由自己的配偶全部繼承的情況才。這種情況,即通過遺囑,將自己在房產中的份額,指定由對方繼承。
另外,夫妻離婚時,什么情況下一方可以多分財產?《民法典》這樣規定
1、夫妻中一方在婚姻存續期間有過錯行為,無過錯方可以多分家產。
因此在婚姻中無過錯一方需要保持冷靜,盡可能地多收集對方過錯行為的證據,以保證自己的合法權益。
2、婚后撫育子女較多的一方,離婚時可以多分家產。
《民法典》保護了在夫妻生活中對家庭付出較多的那一方。尤其是家庭主婦,照顧孩子非常不易,離婚前一定要收集好相關證據,離婚時可獲得經濟補償。
3、婚后照料老人較多的一方,可以多分家產。
4、夫妻中一方隱匿財產的,另一方可以在離婚時多分家產。
5、一方轉移資產的,另一方可以要求多分夫妻共同財產。
6、夫妻中一方揮霍財產,或者給第三方贈送財產、購置房屋的,另一方如果掌握證據,就可以申請多分家產。
除了離婚之外,《民法典》中的規定還做出了很多的改變,比如:
1、夫妻維持婚姻期間,如果其中一方肆意欠債并非用于家庭生活中,離婚時,不作為夫妻共同財產,也就是自己欠的自己還。
2、夫妻維持婚姻期間,如果其中一方因出軌導致婚姻破裂的,無過錯方可申請讓過錯方賠償。
3、夫妻離婚后,2周歲以內的小孩直接判給母親撫養,2周歲至8周歲的孩子,誰能夠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和精神陪伴,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孩子撫養權就判給誰。8歲以上的孩子,則應該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
還有就是你在閱讀《民法典》的時候,你還會發現很多有趣是規定。
婚前多套房產屬于一方所有,但婚后變賣了,所得房款為夫妻共同財產;婚前一方所購買的債券、股票等,都屬于婚前個人財產,不屬于共同財產;公婆不幫助兒媳看孩子,兒媳沒有贍養公婆的義務。
是不是有點意思,看到這一條,有多少受屈的兒媳心里樂開了花,這樣媳婦也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自己沒有義務贍養公婆了。
《民法典》作為保護公民權利的宣言書,它的影響將貫穿中國人的一生。除了婚姻方面,還包括物權法、繼承法、合同法等內容,事關每個人的生老病死、所慮所求,是一本社會的百科全書。
在如今法治社會,懂法才不會吃虧。不是為了成為法律專家,只是為了可以避免踩坑,哪怕踩坑了,也有方法維護自己的權益,減少不必要的損失。與其哭泣求人,不如靠著自己。
無論是家里還是辦公桌上,都可以擺上一本民法典,遇到事情就可以隨手翻閱,找到基本的解決方法。
法律不保護在權利上睡覺的人。只有我們自己了解法律,有了法律意識,才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保護孩子、保護家中老人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