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山巖畫被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發現,他在著名的《水經注》中作了詳細的記述。這些記載是世界上對陰山巖畫最早的記錄。
賀蘭口最有代表性的一幅巖畫是“太陽神”。這幅太陽神巖畫是賀蘭山巖畫中的精品,它磨刻在距地面40余米處的石壁上,頭部有放射形線條,面部呈圓形,重環雙眼,長有睫毛,炯炯有神,看上去很威武。這就是古代游牧民族心目中的“太陽神”。
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乃縣、哈巴河縣直至阿勒泰地區最東部的青河縣,每處山上幾乎都有巖畫,因此被稱為“阿勒泰山千里巖畫長廊”。
阿爾泰山巖畫最初的作者,當為塞種人。而后世游牧民族又一代代補續之,終完成了這一世所罕見的藝術巨作。巖畫分巖刻和彩繪兩種。內容多為狩獵,放牧、舞蹈、宗教活動及家畜和野生動物形象。分布較集中且交通較方便的有:位于阿勒泰市西南約25公里切木爾切克鄉的“玉依塔斯”巖畫群。其中一巨幅巖畫長15.6米,高2米,為目前我國境內阿爾泰山中最大的一幅。其內容主要為狩獵、動物交媾等等。
阿勒泰的巖畫,構成一條1000多公里的藝術畫廊,其規模之大、內容之豐富都是世上罕見的。目前,阿勒泰的古代巖畫被越來越多的史學界、考古學界、美術界的中外專家所矚目,對它的發現和研究方興未艾,不斷深入。
花山崖壁畫,是我國崖壁畫中的一顆明珠。 清光緒九年修的《寧明州志》載:“花山距城50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體,或大或小,或執干戈或騎馬。
未亂(按:指太平天國革命時期)之先,色明亮,亂過之后,色稍黯淡。又按沿江一路兩岸,石壁如此類者多。”所謂“沿江一路兩岸”,對該縣來說,就 是指明江兩岸珠山、龍峽山、達佞山、高山、花山各個畫點。人們稱之為“花山崖壁畫廊。”
而花山則是這些畫點中畫面最大、圖像最復雜、內容最豐富、經歷年代最長久的一個畫面,堪稱為代表作。壁畫畫面高40米~50米,寬210米,面積8400平方米~10500平方米,尚存畫像1800多個,以人物為主,最大的高3米,最小的約0.3米。根據各種資料分析,一般認為崖壁畫是戰國早期至東漢的作品。
花山巖畫是我國戰國至東漢繪制在崖壁上的圖畫。是左江流域巖畫群的代表,也是我國單體最大、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巖畫。
如何登高繪畫?
其一,自下而上攀援法,即利用崖壁畫上部或下部的樹枝、樹根、或巖石裂隙等地形地物,攀援而上達到作畫地點的方法。
其二,自上而下懸吊法,此方法是以繩索、藤條之類為輔助工具,利用樹根、巖縫等地物,從崖壁頂部懸吊攀援而下,這樣就能順利到達作畫地點。
其三,高水位浮船法,這是在山洪暴發、江水上漲之時,利用高水位浮船或木排到畫壁下作畫的方法。
其四,直接搭架法,在坎坡上構搭一定高度的木架,畫者攀在木架上作畫。
猜測成分大。富有挑戰性。古人更有智慧。
博什瓦黑巖畫是人類已進入鐵器文明時代的唐代南詔時期的鑿刻巖畫。此巖畫群磨刻和鑿刻兩種技法均有運用,造型功力深厚,無論表現人物、動物,其技法技巧均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其造型寫實能力真可謂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南詔王出巡圖”巖畫中清晰可見南詔王具有深厚的帝王氣質,氣勢軒昂,頭戴高冠、高居馬背,頭頂上空一條巨龍騰空而舞,前后侍從簇擁,浩浩蕩蕩結隊而行。
“南詔王出巡圖”構圖嚴謹、形象逼真、準確生動,畫中人騎馬出巡,錯落有致,疏密得當有序地安排畫面主體,特別是騎馬人比例準確而生動,嫻熟的陰刻造“線”運用得輕松自如,鑿刻了姿態不同的馬和特征各異的騎馬人。
畫中還有兩只跟著馬隊腳下跑的獵狗,一前一后之間既有向前行跑的速度,又有相互呼應的生動性,而且從狗的造型上分析是彝族人特有的“土獵狗”。
此幅巖畫是該巖畫群中精彩作品之一,古老的南詔藝人們充分利用這塊巖石走勢,從視覺的張力角度出發,從整體到局部把構圖經營得飽滿而緊湊、完美而和諧。
用古老的巖畫語言闡釋當時人們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記錄著這個遠古民族那一段原本就難以尋覓到史料實證的生存歷史,并將其符號化、直觀化,使之成為研究南詔文化藝術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