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xí)相遠”,我們每一個人生來的天性就是善良的,因此本性相近,但是由于各自習(xí)氣的不同,而產(chǎn)生了千差萬別。有的人看起來很有福氣,可是人生之路越往后走,福氣似乎越來越少,各種意想不到的“無常”撲面而來,而有的人看似無福,卻越到后來越顯得尊貴。
人們在感嘆“人生無常”“禍福不定”的同時,也不得不陷入沉思,究竟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其實所有的這一切無非就來自于我們自己身口意的造作罷了。《太上感應(yīng)篇》說道“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作為,感召過來的,無論它是好,還是不好,你都只能從自身去找原因。
傳統(tǒng)文化告訴我們,一個真正有福氣的人,會規(guī)范好自己的一言一行,越到老,福報就越深。他們都一定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善良”。《道德經(jīng)》中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善良的人之所以會得到天道的加持和庇佑,就是因為他們沒有私心或者把自己的私域降到很低很小的程度,而時刻考慮的就是他人的利益得失。
一個隨時隨地都能為他人著想的人,必然能夠得到很多人的幫助,這樣就在利他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利己,自己和他人都成為了受益者,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合作共贏,互利互惠,這才是真正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之路都應(yīng)該朝這個方向去努力。
相反,我們?nèi)ビ^察那些善于耍小聰明,小手段,想盡辦法總想自己多得到一點利益的人,也許他們獲得利益會比一般人要快一些,甚至還會在短時間內(nèi)遙遙領(lǐng)先,但是他的模樣充斥著一副“小人得志”的神態(tài)。
得到利益的過程本身就不太光彩,得到之后更加是舍不得去布施利他,只用來自己隨意的揮霍,消遣,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樣的人其實根本就不配擁有,把福報消耗殆盡之后,苦日子也就隨之來臨了。這樣的人能稱得上是有福之人嗎?
因此,一個人的眼光一定要站得高,看得遠,心胸一定要放得開,容得下,即使當下有多么的不順,且全當作上天對自己的磨礪和考驗,只要堅持初心不改,行善布施,終將有一天會大放光芒,后福無窮。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完善自我,即是修行歡迎隨喜轉(zhuǎn)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