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上海進入了梅雨季節,窗外沒有雨,空氣中夾雜著潮濕、燥熱,既沒有春天的明媚、也沒有夏日的暢快。就如同這工程行業,在高質量發展與重復建設間拉鋸,在統一大市場與資質改革間撕扯,在產業轉型與企業生存間掙扎。
面對未來,我們該怎么辦?也許直播間的各種“成功學”救不了我們,也許世外高人的“一指禪”救不了我們。能拯救我們的只能是我們自己,回歸初心、回歸常識,打造韌性企業,保持組織彈性,積極應對市場波動。
勇于擁抱變化。2022年工程業可謂冰火兩重天。中國工程、中國電建、中國中鐵、中國鐵建、安徽建工等企業成為了股市磐石;新型低碳能源、數據中心、智能電網等領域投資加大,增速同比達到20%以上。與此同時,不少企業陷入恒大泥沼中無法自拔,很多企業新簽合同額下滑,現金流不足,被迫裁員,在破產邊緣徘徊,生存堪憂。工程企業應跳出過去成功經驗的陷阱,主動擁抱市場結構的變化、擁抱工程組織模式的變化、擁抱行業監管的變化、擁抱業主需求的變化。
積極投資未來。工程行業的企業之所以痛苦,是因為發展動力正在巨變。過去行業需求大于供給,加速的城鎮化推動了大量居住、辦公、交通等需求,吸引了很多企業,但供給是碎片化、粗放式、勞動密集的。而未來行業供給大于需求,需要依靠科技進步改造產業供給體系,供給是集成化、精細化、技術密集型的。工程企業宜堅持長期主義,積極投資未來,投資工程工業化、投資智能建造、投資行業雙碳,孕育一個新建筑、新產業,新天地。
加強基礎建設。“韌性”是抗打擊能力、快速反應能力和組織再造能力的綜合體。抗打擊能力是基礎,就像優秀拳擊手,首先得扛得住對手的拳頭,不能被一拳打趴下了。快速反應能力包括提前預判、躲避對方拳頭以及尋找機會、精準出拳。在風雨中,感受變化,提前半拍準備,規避系統性風險,并善于在變局中育新局。組織再造能力是一種組織持續學習能力。根據市場變化,工程企業打破組織固有習慣,實施能力再造,修煉新技能、新功夫、新本領,從而先人一步地捕獲市場機會,擊倒“對手”,贏得市場。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科思頓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