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份育兒問答
題主的提問,針對的是作為家長應該怎么看和怎么做?所以我就不長篇累贅地列舉幼兒這個階段的心理發(fā)展特點,直接說說我們可以為自己的孩子做點什么。
以下觀點僅代表個人立場。
我女兒也上幼兒園了,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對于這個問題有過思考。以下我拋裝引玉一下我的經驗和總結。
一、家長先不要替孩子處理,給孩子機會,讓孩子鍛煉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首先,幼兒園對于孩子來說也是一個小型的社會,足以考驗孩子的人際交往以及應付突發(fā)情況的能力。
所以我建議剛開始的時候,在確保孩子人身安全的情況下,家長不妨當一個旁觀者,觀察自己孩子的反應,給孩子一個鍛煉的機會。這個過程中,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想法。
我女兒有次從幼兒園回來跟我說,“媽媽,今天某某小朋友欺負我了。”
我問她,“怎么欺負你了?”
她輕輕捏了下自己的小臉蛋示范,“他搶我玩具,還這樣捏我的臉。”
于是我認真檢查了她的身體和臉蛋,發(fā)現(xiàn)沒有傷痕之類后跟她確認對方是不是跟她玩耍的?對方是否跟她道歉了?她告訴老師了嗎?
確認她不開心只是因為對方沒有經過她的同意就把玩具搶走了,中間可能還小小動手了一下。
很多家長,聽到自己孩子被打了,被搶玩具了,尤其是如果身上還帶著傷痕就不淡定了,有些甚至都沒有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就跑去找老師告狀(鬧),還有的直接對小孩子動手,以牙還牙,然后告訴自己的孩子,別人打你你就給我打回去!
我當然理解家長對自己孩子心疼的心理,但是有沒有想過,這樣的沖動和簡單粗暴對自己的孩子并不利,反而容易給孩子樹立以暴制暴的價值觀。
問題是,別人的家長也是這么教育的,所以兩個小朋友就只能拼命打對方。
如果對方比你孩子弱,你孩子打贏了,很可能回頭就被對方家長揍了。如果對方孩子的個頭和力氣都比你孩子強,那么以暴制暴只會讓你的孩子被打得更慘。
因此,我不建議家長第一時間就把自己的價值觀,把成人世界的規(guī)則強加給孩子。不如讓孩子先試著用自己的方式去處理,哪怕接受一定的挫折。
二、家長花時間訓練孩子的社交和生活技能
在確認我女兒的人身安全后,我告訴她,幼兒園的玩具是所有的小朋友共同擁有的,是可以一起分享的。但是,你如果還在玩的話就告訴小朋友,你先玩的,等你不玩了就可以輪到他了,或者可以告訴對方交換玩具玩。
最重要的是,我跟我女兒強調,“如果有別的小朋友故意欺負你,你要趕緊跑開,然后去告訴老師,讓老師保護你!”
過了幾天,我女兒再次回來跟我反映那個小朋友還是搶她玩具,我就問她告訴老師了嗎?她搖搖頭,說沒有!我就再把那些話跟她重復了一遍。
但是很明顯的一點是,她的情緒沒有第一次波動大,大慨因為她明白了幼兒園的玩具是很多人一起玩的,不是家里的玩具都屬于她一個人的。
當然,我依然跟她重復,如果被別的小朋友打了,欺負了要馬上跑去告訴老師,尋求老師的幫助,你就會安全的。
我們得要明白地告訴孩子,當下她會受到傷害的那一刻,只有老師,或是身邊信任的人才會幫助她,保護她。所以,尋求幫助是很重要的一項技能,甚至是一種能力。
直到有一次,她臉上有個小抓痕,她其實不是很在意,但是我覺得考驗她處理的能力差不多了。雖然,我女兒似乎并沒有處理好自己被欺負這樣的情況,但是她理解了社交的一些規(guī)則,嘗試到了挫折,某種程度上抗壓能力提升了。
跟她確認了這個抓痕的緣由后,我開始跟我女兒的老師交流溝通,讓老師注意一下這兩個小朋友在一起時候的狀態(tài)。
那之后我女兒在幼兒園交到了很多小朋友,每次在小區(qū)碰面小朋友們都很熱情,玩得都很開心,也沒有再回來說被哪個小朋友欺負了,反而會帶一些零食回來,說小朋友分享給她的,她也要帶東西分享給大家。
當然,偶爾還是會回來抱怨說,玩具被搶了。我就跟她說,幼兒園的玩具是大家一起玩的,你先玩到的又不想讓出去就大膽地拒絕,或者商量著交換。當然,你要是愿意分享也很棒啊。
很快,她就再也沒有跟我抱怨過這個問題,要么就是別人不再搶她的玩具,要么就是她不在意了,沒有那么玻璃心了,每天依然開心樂觀地去幼兒園。
三、孩子的界限是在碰撞中建立起來的。
???我女兒跟她一個女同學的沖突讓我發(fā)現(xiàn),原來孩子的界限和自尊在碰撞中是會快速和有效建立起來的。如果家長等不及就去干預,孩子可能就錯過了一次成長的機會。
那次,兩個小朋友發(fā)生沖突后(我女兒滑板車超過她后,她吼罵了我女兒又故意用滑板車去撞我女兒)一起去摘小區(qū)綠化帶上的野花,女同學一下就把我女兒撞開先摘了,然后我女兒就去摘另外一朵,沒想到女同學又把她撞開,連續(xù)四次這樣后,我女兒突然大哭了起來,并且一把將她推開。
那個女同學愣了一下,然后也哭了出來,但是這次她不敢再動手了。
這個女同學呢,不論身高還是體重都比我女兒有優(yōu)勢,她有個“特點”,每次只能她贏,不能別人贏,一旦她覺得自己輸了,她就會對著超過她的人叫罵,甚至躺地上打滾。
因為兩個小朋友在同一個小區(qū)又是同班同學,所以想要避開都很難,因此我就經常看到她倆玩耍時的狀態(tài)。
經常就看到我女兒跑步還是滑板車難得超過她一次就被她吼罵得手足無措。
只要沒有人身危險,我一般都不會去干預我女兒的社交,哪怕她被“欺負”,我只是站在一定的距離外觀察她。
我明確告訴她,“你沒有做錯事,這次確實是你第一名,是她輸不起。你看你輸?shù)臅r候都沒哭,而是繼續(xù)努力,對不對。”
然后她就經常用這句話鼓勵她自己。但是,關于她總是被無緣無故吼的問題,我私底下跟她交流過很多次,“你要保護好你自己,下次她再吼你針對你,你生氣地跟她說,不許你吼我,你要是輸不起就別跟我玩。”
當然,都是說了個寂寞,然后就是經常看到她被“欺負”。直到這一次,女同學徹底激怒了她,她終于主動出擊了。
我看到女兒的情緒崩潰了,上前擁抱了她,把兩個小朋友隔離開。等她情緒平復下來后告訴她,“媽媽看到你為什么會動手了,我覺得你并沒有做錯,因為你在保護你自己,我們不去欺負別人,但是我們也不能被人欺負。”
就是那一次后,當那個女同學又“故技重施”時,我女兒會表達自己的訴求,“你不要吼我!對我說話溫柔點。輸了也不要哭,繼續(xù)努力就行了。”
你看,孩子其實也知道“以暴制暴”的道理,但是前提是,孩子得有界限和自尊的意識后才會懂得捍衛(wèi)自己的安全和玩具(利益)。
而當孩子經受了挫敗,也就是所謂的挫折教育后,她感受到了痛苦,這個時候再去引導就事半功倍了。
?很多父母其實很認可挫折教育,就是對孩子逆商的培養(yǎng),但是真的大可不必人為給孩子制造挫折。孩子的世界其實和成年人差不多,也有他們的困難和挫折。
只是,大人總是習慣了第一時間去替孩子處理任何問題。而這些問題其實正是孩子練手的機會,量變達成質變的過程。
現(xiàn)在回憶起來,我那個時候應該用她知道的語言告訴她關于界限感,應該多詢問她的感受再跟她交流自尊。
很顯然,她每次被無緣無故吼罵,被激怒是因為她自尊心起的作用。
心理學明確指出,自尊在孩子幼兒時期就出現(xiàn)了,高自尊和低自尊的孩子對一個人一生的幸福有著重要的影響。
四、家長針對這樣的情況不是容忍與否的問題,也不是什么也做不了,家長可以讓老師或是幼兒園出面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以上家長全部做到了,但是孩子依然被欺負或是被搶玩具,而且心態(tài)和情緒明顯已經變得消極了,那么應該要刻不容緩地請老師或是幼兒園出面干涉。
而且這確實也是老師和幼兒園的主要責任。學生不管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受到傷害,老師都應該第一時間妥善處理,反映了很多次依然沒有任何改觀,而且又不想孩子轉學,那么只能稍微施加壓力讓老師承擔自己責任。
不建議家長出面去找對方家長處理或是直接抗下老師的責任去教育打人的那個孩子。
因為人家并不覺得自己孩子有什么錯,既然會打人,愛搶玩具,說明這個家庭的教育就是培養(yǎng)出這個孩子這樣的行為和邏輯,那么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其次呢,別人家的孩子,沒啥去指手畫腳的立場,小孩壓根也不買帳,換成我,我不會愿意浪費自己的時間去教育別人家的孩子。
但要清楚,這個是老師的責任,老師必須去處理,去改善這個局面。而不是僅僅靠家長麻痹自己去容忍!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