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坐坐吧,你將聞到書頁間的芬芳
今
日
薦
書
書名:《文學課:如何輕松理解偉大作品》
類型:閱讀&寫作
豆瓣評分:
《如何閱讀一本文學書》的簡版,專為青少年與文學愛好者寫作的實用閱讀指南,從荷馬史詩到哈利·波特,從閱讀理解到創作實踐,讓你在情境中學到閱讀與寫作的精髓。
為您準備了這本書的書評
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
歡迎讀后與我交流~
引
忘了什么時候,曾經聽過一句話,大意是這樣的:一個人閱讀的能力,代表了他的寫作能力。
后來看到畢飛宇老師說:“什么叫學習寫作?說到底,就是學習閱讀。你讀明白了,自然就寫出來了。閱讀的能力越強,寫作的能力就越強。所以我說,閱讀是需要才華的,閱讀的才華就是寫作的才華。”
在讀過托馬斯·福斯特的這本《文學課》之后,我們似乎可以找到同樣的答案:在練習中識別文學模式,將閱讀理解的成果轉化到創作實踐中,從而互相促進、相輔相成、不斷進步。
本書的作者是一名大學教授,其另一重身份是暢銷書作家,這決定了其擁有深厚理論基礎的同時,也并不缺乏實踐經驗。多年來,托馬斯一直教授基礎文學和創意寫作課程,他知道如何講述才更容易讓學生接受,無外乎兩個字:有趣。
同樣地,在閱讀過程中,尋找樂趣也始終是第一位的。讀自己喜歡的書,把閱讀當成一件很好玩的事,這是閱讀的前提和心態準備,也應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通讀之后,不難發現:作者試圖傳遞的,其實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如何把閱讀這件事玩到點子上。
述
通覽全書,形式上,加上插曲和測試,不過十九章,近200頁的內容,每一章結合一些典型的經典篇章進行講述,似乎是在羅列什么。
然而,作者已經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他無意把所有元素集中在一本書里,他的目的只是通過引導,提供一種提綱、模式和指南。
而那如同武林秘籍般的指南,其實用三句話就可以概括:
第一句,天下的故事都是一樣的。
世界上的很多事本來就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而發現這種聯系,找到這份“似曾相識”,并將其投射到自己今后的創作中,才是通過閱讀實現的一份收獲。這方面,沒有所謂的捷徑,唯有日積月累,看得越多,自然知道的定式或套路也就越多,時間久了,便能迅速地找到事物的本質。
書里對此有一個很形象的說法,“因為知道蘑菇一定在那里,所以很認真的找,很快就找到了不少。”同理,知道一定有套路,再鎖定范圍,自然能很快找出,自己用起來也就得心應手、游刃有余。而這份相逢的樂趣,若非親身經歷,恐怕很難體會。
第二句,盡管有固定的套路,但是實際中可以靈活運用。
所謂套路,應該是指象征(時代、政治、天氣、位置等都有其特殊含義,有一些可能意義還是多重的)、對比、諷刺等寫作手法,以及某些事物的隱含之意。有了積累,復現出來自然不難,難的是推陳出新。比如:大家都知道秋天代表“暮年”,而莎士比亞卻將其具體化:黃葉枯枝在風中抖動,鳥兒不見了蹤影。
內容或許和前人一致,但因為形式上的差異,多了一些浪漫的意味。這也就是書中提到的,作家的文筆對一部作品的影響,它能賦予作品新的生機,讓套路本身不再枯燥,反而因聯結而更加有趣,很多作品關于“俄狄浦斯情結”的演繹也是其中的有效印證。
第三句,每個讀者都會把自己以往的經驗帶到故事里。
都說“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顯然,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與讀者自身的學識、見聞、經歷、身處環境,甚至是想象力等等密切相關,而把其作為文學作品的一部分,這是種互動和再創作的過程,妙不可言。
至于今后自己要走的那條創作之路,自然也就學會了留有余地和空間,恰似水墨丹青的留白處,淡而悠遠,意味更深。
結
縱觀全書,有目的的閱讀雖然看起來是重要的起點,但是更重要的實際上是思考和寫作。雖然書中似乎沒有高深的理論,卻能很好地幫助青少年人建立寫作的體系化思維。而這一點,恰恰是國內的很多同類書籍,特別是寫給中學生的創作書籍都未曾達到的。
始于閱讀,卻不止于閱讀,愿每一個讀過此書的你,都能在創作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文字&排版:驛路奇奇
轉載請與我聯系哦~
奇奇